一、中共十七大報告賦予學校德育工作時代使命和更高的要求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鄭重宣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焙\濤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焙\濤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焙倳涍@些涉及德育工作的精辟論述提出后,教育部長周濟于第二天(10月16日)在記者會上講:“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就是要使得學生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我們要在三個層面上推進工作,一是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德育課;二是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外的活動,在課余時間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起學校、家庭和社區共同的網絡,來推動學生的德育以及素質教育?!边@些論述和觀點明確無誤地傳達了這樣的信息:因應新時期形勢發展的需要,德育工作將得到進一步強化,學校德育工作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這樣,明確德育的內涵和目標,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積極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徑,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黨中央交給的戰略任務,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學校德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和考驗。
二、重溫德育的根本目標
當我們用歷史的眼光回顧時,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前我們的德育目標是什么。毛澤東告誡全黨:“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創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事業是不是后繼有人的問題,更是將來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能不能繼續掌握在無產階級革命家手中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子孫后代能不能沿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正確道路繼續前進的問題?!薄翱傊?,這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命運的生死存亡的極其重大的問題,這是無產階級事業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萬年大計?!编囆∑酵驹谌珖逃ぷ鲿h上提出:“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忠于社會主義國家,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忠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優秀人才?!苯瓭擅裢驹凇蛾P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深刻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能否取得成功,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問題,開展工作。”我們黨三代領導人的諄諄教誨和十七大胡錦濤總書記有關德育工作的論述,已經明確地給我們指明了德育的目標。
三、當前德育存在的問題
如何正確評估當前學校德育的狀況,首先必須了解成功德育的標準。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德育總目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熱愛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因此,我認為成功的德育首先要符合三個標準:第一,是否符合人民的整體利益(表現為國家利益);第二,是否促進所在社區的發展,體現了時空性,即時間分為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空間上是否有益于政治、經濟、文化和生存環境;第三,是否促進學生個體身心健康的發展,特別是高中階段的德育教育,是否以人生觀教育、理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為主。
按照上述標準,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確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沒有有機把握三大標準,在實踐中,出現放松要求、降低標準的現象,很多德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都只認為只要我所帶的班級不出亂班,安全第一,在所帶班的時間里平安過渡,就圓滿交差了;第二,德育工作者眼中只有任務沒有目標,對目標認識的模糊性,只有眼前的工作,沒有整體長遠的眼光,他們往往只是以事論事,傳達貫徹學?;蛏霞壊贾玫娜蝿?;第三,現代教育理念的缺失,德育方式簡單、粗暴,缺乏技巧,局限于治標而不治本,德育工作方式有待轉型;第四,傳統的、陳舊的德育模式慣性運動,思想陳舊,因循守舊,缺乏研究,工作思路混亂,往往出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德育工作效果甚微;第五,德育工作缺乏主動性、前瞻性,滯后于社會形勢的發展。
四、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當前學校德育存在的問題與十七大黨中央賦予學校德育工作時代使命和提出更高要求形成強烈反差,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空前的挑戰,但是,只要我們目標明確,認識到位,正確把握好成功德育的標準,與時俱進,轉變教育觀念,改革德育工作方式,學校德育就會不辱使命,實現新跨越,迎來新的德育發展機遇期。
1.要從戰略高度認識和把握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十七大提出的目標要得以實現的最根本途徑是學校德育,而其實現與否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十七大報告在“實施素質教育”之前加上“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其意義是強調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優先地位,有很強的針對性。同時,搞好德育工作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要站到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認識其重要性。
2.要以“育人為本”的理念重新審視現有的德育方法、方式、手段,加快德育方法、方式、手段現代化
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談到教育時提出“育人為本”,這些論述告訴我們,科學發展觀不僅強調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注重人自身的發展。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必須貫徹這一理念:育人為本,尊重個性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必須重新審視傳統德育的方法、方式、手段。新中國成立以前,思想教育基本是流于簡單、粗暴、專制的教育方式,體罰普遍存在。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學校教育方面否定這種教育方式,但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仍長期存在,并不時對學校教育有所滲透和影響?,F在我們必須貫徹“育人為本”的理念,徹底清除傳統德育中一切流于簡單、粗暴、專制的教育方式,禁止體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才是我們德育工作的目的。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加快德育方法、方式、手段的轉型,實現其現代化?,F代德育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不以傷害學生為前提,采用間接和無形的教育,教育者運用智慧,設計情境,利用特殊氛圍引導學生自己產生改正錯誤缺點的要求,“我應改”、“我應該……”代替傳統德育的“你應改”、“你應該……”。不直接顯露教育形式,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自愿接受或主動趨向于我們所要達到的預期教育目標,這就是新型德育方式或現代德育方式。我們要運用新的德育方式,在德育工作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凸顯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德育中感受到獲益而不是受傷害,使學生欣然達到我們的預期教育目標,而不是逃避教育。
3.教師要努力提升自我,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新時期德育工作要求教師的觀念和態度要有根本的改變?!皩W校校長和教師,在精心培養人才方面負有特殊的責任”,“人民教師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學率先垂范,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溫家寶總理在2007年教師節看望北師大教師時講“師范教育可以興邦”,深刻揭示了教師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專業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教育質量的高低,關系到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關系到三個文明建設。因此,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樹立正確的德育育人觀,以過硬的素質和榜樣示范效應,為學校德育工作做出貢獻。
4.要注重實效,加強德育工作的內涵充實和外延擴張
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教學內容要適應青少年學生的特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思想政治課和德育課程的設置要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特別是要將時事政策教育列入教學計劃,統籌安排對學生進行時事政策和相關的專題教育;還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組織學生進行軍訓,到德育基地學習、參觀、考察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
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德育工作滲透在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性學習等有效方式進行。注意社會實踐,多組織義務活動、有意義的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文藝匯演等來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把德育工作寓于各學科教學之中,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
5.德育工作與文化建設有機結合
十七大報告中提到“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為我們德育工作提供了一個新思路:文化建設與德育工作相結合。通過文化建設發揮正確導向作用。發揮模范榜樣作用,文化建設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為群眾所喜聞樂見,與德育工作相結合,寓教于樂,效果更佳。我們把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相結合,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創造一種氛圍,這正是前面所提現代德育方式所必備的,學生必定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角,發揮著主體作用,文化建設與德育相結合,必定相應地把學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自主性、主動性激發出來,從而獲得更好的效果。
6.學校教育環境要和諧發展
學校教育一定要同社區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學校要經常與家長聯系,通報學生的在校表現和了解在家表現,要定期召開家長會議,認真聽取家長對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要積極探索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的新路子,積極協助和支持社區開展青少年活動,會同有關部門總結成功經驗,共同構筑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和諧的德育網絡。
綜上所述,當前學校德育工作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加快德育方式現代化,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牢牢確立德育工作在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實現學校德育工作新跨越。學校要同家庭、社會共同努力,為廣大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為社會的和諧有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ㄗ髡邌挝唬簭V東省揭陽市揭東縣藍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