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40年代,鐵路信息由英國傳到中國,之后歷經了不同的歷史時期,各個時期世人都給機車起了不同的綽號。這些綽號蘊涵著世人對機車速度的興趣、向往和關愛。

清代謂曰“火輪車”
1825年9月25日,英國用司蒂芬孫制造的“運動一號”蒸汽機車,開始運營于斯托克頓至達林頓間的鐵路,從此宣告世界第一條鐵路在英國正式誕生。
1840年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局面,有關鐵路的信息通過外商、傳教士、歸國留學生傳入中國。當時中國一些主張社會改革的志士紛紛主持編譯英國鐵路資料,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于1839-1841年間編譯的《四國志》中寫道:在外國不通河道的地方用火輪車陸運物資,一小時可行二三十里。火輪車皆穿鑿山嶺,砌成坦途。
1851年,中國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稱天京,十分重視近代交通運輸的功效。當時主持朝政的干王洪仁,于1859年重刻他的著作《資政新篇》中,積極主張制造“英邦的火輪車”,可“朝發夕至”。天王洪秀全認為“此策是也”。可是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這個宏偉的設想未能付諸實現。
這些致力于社會改革的仁人志士,在他們的專著中都稱機車為“火輪車”,是受了明代小說家許仲琳所著《封神演義》、吳承恩所著《西游記》中的少年英豪——哪吒腳踏“風火輪”、手持長槍、如閃電流云形象的影響。因為“風火輪”是古代人們想象中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了,當時的“火輪車”每小時行駛二三十里,比起其他交通工具而言,可以說是“神速”了,所以稱之“火輪車”。可見當時的人們把“火輪車”看成是超越時代的交通工具。
古典蒸汽機車的結構是十分簡單的,只有鍋爐、長長的煙囪,由活塞缸拉動連桿,驅動車輪轉動,駕駛室和煤水箱是后來設計進去的。
民國稱之“火車頭”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改變了清代“閉關鎖國”的局面。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各國新興的科技知識紛紛傳入了中國。國人對各國的新生事物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蒸汽機車的認識也逐漸地上升到了理性。人們清楚地了解到蒸汽機車是以煤為燃料,將水燒沸成為氣體,推動活塞,驅動車輪而行駛的。因此首先去掉了“火輪車”的“輪”字,稱之“火車”。雖去掉了一個字,卻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蒸汽機車的認識,已不像19世紀中葉那樣具有神秘色彩了,所以才簡練而直觀地稱之為“火車”。又因機車通常都編掛在車列的前面,故又稱“火車頭”。“火車頭”成了蒸汽機車新的綽號,也是樸實而形象的稱謂。
在海峽彼岸的臺灣同胞,給蒸汽機車起了另外一個綽號,稱蒸汽機車為“機關車”。當時的臺灣同胞認為蒸汽機車是由各個機械系統組合而成的,而各個機械系統是互相聯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所以稱之為“機關車”也是很有依據的。
這時的蒸汽機車已經達到比較完美的程度了,有了駕駛室、煤水箱,不僅結構趨于合理,而且各個系統的布局也較為勻稱,完善了燃煤的通風助氧系統,從而大大地縮短了機車煙囪的長度。噴出的煤煙大部分呈白色,盡量地減少了對空氣的污染。蒸汽機車時速僅為50-90公里,可是也成為當時理想的牽引方式。

新中國成立之初稱“鐵牛”
新中國成立之初,辛勤、智慧的鐵路職工,給蒸汽機車起了一個值得尊敬的綽號:“鐵牛”。為什么蒸汽機車會有這樣的尊稱呢?通過下面的敘述便可知曉。
新中國剛剛成立,財政拮據,百廢待興。要用三年的時間治愈戰爭的創傷,這顯然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當時的生產環境十分惡劣,生活條件也是異常艱苦的。面對這種形勢,鐵路職工就應發揚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勇于拼搏的“老黃牛”精神,而鐵路所崇尚的“火車頭”是鐵造的,所以稱之“鐵牛”更能體現鐵路工人拼搏的創業精神。于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弘揚“鐵牛”拼搏精神的熱潮,在廣大鐵路職工中間掀起了。在“鐵牛”精神的鼓舞下開展了“死機”復活活動,鐵路職工克服了物資短缺的困難,修復了機車車輛和一切鐵路設備,修通了各條鐵路線。在“鐵牛”精神的引導下涌現出了大批的“鐵牛班組”“鐵牛突擊隊”和“鐵牛個人”。“鐵牛”一詞令鐵路職工崇尚、尊敬和愛戴。三年國民經濟恢復的實踐證明:“鐵牛”精神功不可沒,“鐵牛”一詞在中國鐵路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頁。
如今統稱“機車”
當國民經濟三年恢復期的目標實現后,鐵道部為統一規劃鐵路系統的技術名稱,將“火車頭”統一稱為“機車”,點明了凡是由機械系統構成的能行駛的車輛均稱之為“機車”,又以機車原動力的類別分別稱為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機車”一詞現在已在鐵路系統中廣泛地應用了。
文/金喜旺
編輯/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