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現代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山東畫院高級畫師、濟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濟南市政協常委。

筆名無山,山東萊蕪生人,年屆而立,畫藝不凡。在他筆下,崇山峻嶺,明色湖光,別具意境;夕陽月夜,林木溢舟,更備情趣。畫家筆健墨酣,無造做之嫌,畫面氣勢飽滿,富于擴張感。建軍為強凋時代風貌,突現精神力量,從取景、構圖到筆墨運用,都力求出新意,既師法造化、又中得心源。在一些具體物像中,融注了更多的抽象成分。建軍的另一些作品,曾屬于半抽象或完全抽象的探索,亦有新穎獨到之處。從這些意趣手法不盡相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畫家的良好基礎和多種追求、活躍的思想和旺盛的探索精神。這正是青年藝術家突出特點的體現,也反映了一個時期里美術創造的活躍。建軍的藝術之舟已經起航,看風帆勁鼓,前程無限,其畫術成功之期可待。

或如橫空之流云,或如籠罩之沉靄,或如蒸騰之朝氣,或如彌漫之暮靄……開卷即有一種茫茫氣象撲面而來。但見幅間山林溟蒙、云天霏微,世間萬象莫不為水墨滲化混融,頗富超然幽渺之逸趣。
這便是吳建軍水墨畫給人的直感,也便是畫家本人執意的境界。
求丹青精蘊,非潛心藝事不可。建軍習畫多年,一直筆耕不輟,既追摹研習古詩作風,又深入山川自然取法造化,且善于總結消化,了然于心。前些年他于京城求學,研修于北京畫院,專攻水墨山水,畫格畫技更上一層,個人作風更趨明確。
建軍作畫甚重筆墨,講究傳統功夫。其用筆多側鋒疾行,粗獷剛健,有利斧劈砍之勢。為求厚潤之意味,他還常以淡柔之濕筆相輔。論其運墨,則心得甚于筆功。顯然,他不僅善于層層渲染,求圓融渾厚之勢,還善于以大面積的潑染來取自然鋪就的隨機趣象。前者需要畫家對墨性、紙性深入了解,能適度把握墨色之分量,而不至于因重染而造成淤滯。后者則需要畫家以靈性持之,能敏銳地把握住自然滲變所提供的豐富契機,并且最終從多種可能性中發展出某種自然而然的效果來。藝術創造,這當是一種中得心源的自然認同,非盲目從取或純粹偶得。建軍借潑染成就蒼茫煙林之景象,實為主觀意向和審美情趣之所致也。
建軍作畫甚重章法,經意位置置陳布局。其構圖多勻稱飽滿、鋪天蓋地,有散發擴張之勢。觀其畫作,鮮見大片空白,即便天頂亦鋪染墨色,以成云氣氤氳之象。然妙在滿而不滯、實而不死、平而不板。顯然,如此妙趣得于畫家善“透”而非善“空”。所謂 “透”化實為虛、化有為無,也即通過意象間的疏密、濃淡、淺重的比照,襯托和造就一種空靈意境。有人作畫以滿為忌,不敢越雷池一步,實不明藝術的辯證精神。建軍不囿成見,稟心中靈明而率性發揮、大膽嘗試,盡顯青年藝術家的活潑朝氣和旺盛的探索熱情。

可見,建軍的探索意向是多元的。他深知.置身于一個社會現實和精神世界不斷變革趨新的時代,因循守舊意味著藝術的自殺。這種信念,促使他廣泛地探索,力求繪畫的新意。那些半抽象或完全抽象的形式.那些不盡相同或截然兩樣的畫風,都顯示了畫家多元性的探索意向。盡管多樣化的旨趣有待于在一個新的度上,整合成更有內在統一性的鮮明風格傾向,但是可以肯定,建軍目前獲得了一種良好的、開放性的創作狀態。
誠如他取用的一個畫題—— “虛生萬景”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敢信“懷虛”的建軍定能取得豐碩的藝術
成就。
文/呂品田(《美術觀察》主編)
編輯/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