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是消化道器官,主要有吸收水分和儲存糞便之功能,它全長80~100厘米。目前,隨著生活條件改善,脂肪和蛋白質的飲食含量增加,結腸癌發病率也逐年增加,比常見的胃癌發病率高出25%,根據大腸不同的部位可分為肛管、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和盲腸,如在直腸部位發生癌腫,我們稱直腸癌,乙狀結腸發生癌腫,稱乙狀結腸癌。結腸不同部位發生兩個以上癌腫,稱結腸多發癌。例如,有一位農民患者,男性,66歲。因膿血便1年,腹痛,腹脹加重三天,擬為急性低位腸梗阻入院,結果外科剖腹探查為直腸癌,而行手術治療。術后半年,病人又出現腹痛、腹脹、大便出血。被認為腫瘤復發或轉移,無特殊治療。后經腸鏡檢查,發現降結腸和盲腸分別有3.5和4厘米大小菜花樣腫塊,再次手術,證實為結腸多原發性癌,從病理檢查結果來看,與前一種癌屬于同一類型。
實際上,還有一種稱為異時多原發性結腸癌的。曾有過這一個病例:某中學教師,女性,49歲,5年前曾患直腸上段癌進行根治性手術,術后經幾個療程化療,一般情況良好,一直堅持工作。5年后在隨訪時,采用腸鏡檢查發現該患者橫腸中段又有一個0.3厘米大小的隆起病灶,經病理證實為腺癌,再次行手術切除。
以上兩個病例,一例在術后半年就發現結腸內兩處較大癌腫,估計是當時急診情況下,醫生在手術中未能做仔細檢查而被遺留的病灶,術后又未做進一步復查。待出現臨床癥狀時,才被腸鏡檢查發現。另一例術后5年,病人一般情況良好,通過定期隨訪發現結腸內較小的病灶。他倆經手術治療后至今情況良好。
一般認為,病人對第一次原發性結腸癌警惕性較高,其治愈率也在逐年提高,而對多原發性結腸癌認識很少,根據有關文獻資料統計約占2%~6%。有些病人因結腸癌術前就未能做全結腸檢查,使結腸其它部位的癌腫遺漏,或僅做鋇餐灌腸x線拍片,較小的病灶在拍片時往往不能看清楚,錯誤地認為手術切除腫瘤已經徹底了,實際上結腸其它部位仍有癌腫,沒有多久時間,腫瘤逐漸長大,少數病人當上述癥狀再出現時,往往認為病程已到晚期,沒有什么治療辦法,不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僅服一些保健藥品或中草藥,而延誤病情。上面介紹的第一例病人,屬結腸多原發性癌,他在手術前和手術后均未徹底做全結腸檢查,而被遺漏了病灶。我們認為對任何部位的結腸癌在術前均應做全結腸的檢查。因為較小的癌灶無論是x線拍片或是在術中醫生探查均很難檢查到。采用腸鏡可直接觀察腸腔,它同時又可以在電視屏幕上放大6倍,較小的米粒和頭發絲均能看得一清二楚,對手術前因腸梗阻或腸腔狹窄的病人在行結腸手術后1~2個月內復查腸鏡,除外其它部位的病灶更為重要。
那么,為什么腸癌手術后多年,一般情況良好,還需要進行隨訪復查呢?目前很多患者已經注意到,術后一定時間內作隨訪,防止癌腫擴散到身體其它部位,如肝臟、肺和腹腔其它部位。很少有病菌留在結腸長癌腫,因為大腸癌的發生有很多因素,其中與高脂肪、高蛋白和低渣少纖維飲食有關,往往這類病人術后過于增加營養,含脂肪和蛋白質飲食增加而含纖維素飲食減少,這是產生異時多原發性結腸癌原因之一。另外,少數病人由于結腸炎、結腸息肉,術后未積極治療,數年后病灶有可能會發生癌變。
總之,結腸癌患者無論術前、術后都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做腸鏡檢查,一般術后1~2年隨訪一次較為合適,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