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由于衰老、離退休、喪偶、子女長大獨立成家等等原因,不可避免地產生孤獨寂寞之感。研究表明,孤獨寂寞的生活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大敵。日本崎玉大學醫學院的能村哲郎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天竺鼠分成1只、2只、5只和14只來飼養,每組都是清一色的雄鼠或雌鼠,有若干這樣的小組。然后調查每個組的壽命,結果發現:以2只、5只、14只來飼養的各組天竺鼠平均死亡率為50%,其_中雄鼠出生后平均460天死亡,雌鼠平均500天死亡;但1只的那組天竺鼠,在100天后雄鼠有40%、雌鼠有50%死亡,呈現顯著的短命現象。能村哲郎教授由此認為:“任何生物都是無法以一個個體生存的”,“伴侶是長壽的一大要素”。
所謂伴侶,即指配偶,也包括至愛親朋和同事、鄰居等。美國密執安大學的詹姆斯·豪研究發現缺乏伴侶的孤獨的健康者,在10年左右時間內死亡的可能性是其他同樣健康人的兩倍。有人追蹤觀察美國5500名寡婦,在死去丈夫的6個月內,有213人相繼死亡。研究人員調查瑞典在1968年~1980年間所有新近喪偶的男女,發現失去配偶的頭3個月,死亡危險鰥夫增加48%、寡婦增加22%。在這一期間,大多數被調查者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發作、自殺、傳染病和意外事故。在隨后的日子里,死于癌癥、肝硬化和胃潰瘍的人逐漸增多,研究者認為,長期孤獨造成持久的社會心理壓力,可以引起人體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和免疫功能下降,這是導致心腦血管病、癌癥和其它疾病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為了健康長壽,老年人必須走出孤獨寂寞的低谷。著名精神醫學專家何慕陶教授曾開過一張克服老年孤獨的處方。
一是重溫戀愛生活,少年夫妻老來伴。老年夫婦重溫當年花前月下的溫馨,相互噓寒問暖,一塊兒聊天、逗樂,共同分擔彼此的歡樂與憂愁,會使晚年生活更加充實;喪偶老人也宜擇配佳偶,以獲得相互照顧,相互依存的伴侶。
二是走出家庭,重歸社會,爭取機會與社會繼續保持聯系。
三是學習和培養一些業余愛好與興趣,如書法、繪畫、栽花、養鳥、垂釣等等。這樣,可以分散老人的精力,減少其孤獨寂寞感。
為了健康長壽,老年人必須記住:與人為伴,四季皆春;與藝為伴,追索無窮;與物為伴,樂在其中:與游為伴,四海皆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