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煩”二字,最常見的應數曾國藩的那句“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另外就是佛書上說的“耐煩有恒”了。這兩句話,一句是入世,一句是出世,但其含義卻是異曲同工的。無論做人做事,做久了“煩”字是無法避免的,但可以說99.9%的人都首先感覺不耐煩,因為人是有思想的,有思想就必然有想法,有想法就必然會多想,多想必煩!“煩”由此而來,既然“煩”是無法避免,那我們能做的就只有“耐”了。
這個世界上,有智慧、有經驗的人固然能做成事,也能解決問題,但若無\"耐煩\"的本事,則無法做好磨人磨得發狂的事,也無法解決復雜多變、不知從何下手的問題。所以,不能“耐煩”,徒有智慧和經驗還不能成就大事。
北歐的一家媒體向眾多名人發出過這樣一份問卷調查:什么樣的人最容易取得成功?收到的回復五花八門。這也不奇怪,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和經歷不同,感觸自然也不盡相同。有一份回復引起了組織者的興趣,上面寫道:“容易厭煩的人,很難走向成功;不厭其煩的人,更可能取得成功。”組織者重新向大家發出了另一份問卷調查,詢問他們是否同意這種觀點。結果,百分之百的人都表示贊同。
所謂“耐煩”是指可以耐心地忍耐煩惱、煩心的事情。顯然,不耐煩的人心思易亂,很難集中精力干好眼前的“煩惱事”;而耐煩的人做事有耐心和耐性,久而久之也就靠近成功了。
貓和老虎的區別不僅在體形,還在于是否會爬樹。傳說,貓科家族為了吃到鮮嫩的鳥,開始練習爬樹。爬幾步掉下來,再爬再掉下來,有些實在無法忍受這種折磨,就不再訓練,另外一些則堅持了下來。后來,放棄的成了獅子和老虎,而堅持的成了貓和豹。如若拋開其它,單以是否會爬樹作為一種標準,那么很顯然:貓和豹是成功的,因為不厭其煩的好耐性讓它們最終贏得了勝利。
耐煩,表現在外,是低頭下視;蘊藏于心,是沉著默照。耐煩的人,能夠包容一切人事物境的紛攘,不怕干擾;耐煩的人,能夠觀照內心的雜念妄想,消融煩惱。因此,無論在什么時候,做人要耐煩,才能有人緣;做事要耐煩,事業才能成功。
耐煩的人做事,不會虎頭蛇尾。有“人間瑰寶”之譽的敦煌石刻,從開鑿,歷經數代增建,漸成千余石窟群。如果沒有這些耐煩的僧人、藝術家,前仆后繼,個個窮盡一生的智能與生命來雕琢,那能完成這驚天地、泣鬼神的奇偉杰作傳于后世?
耐煩有恒對于成功立業實在太重要了,然而“不耐煩”幾乎成了當今年輕人的通病。不少青年人缺乏安住的耐心定力,不但身心浮動,尤其對工作不耐煩,比如“跳槽”成了家常便飯。沒有恒心,不能安于自己的崗位,如此怎能讓上級放心的把責任交付給你?一個不能受到領導信任、器重的人,如何能得到鍛煉和發展呢?所以今天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時時自問:我讀書耐煩嗎?我工作耐煩嗎?我對人耐煩嗎?如果不耐煩而又沒有恒心,即使掘井九仞,最后還是功虧一簣,仍然沒有水喝。所以說立身成功的秘訣,只在于“耐煩有恒”而已。
做人就是要耐得住諸多煩事,要在不斷的挫折和困難中成長。要活著,就要耐煩。忍耐是一種功夫,有的人活了一輩子也沒有學會忍耐,稍微有一點不順利,就怨天尤人、罵罵咧咧。忍耐是一種境界,一個沒有博大胸懷的人,是永遠學不會忍耐的。
事實上,耐煩是和客觀環境比耐力,也在和競爭對手比耐力,你能耐煩,就不會輸。若因不耐煩而半途放棄,那么就先輸了,很多在人生競賽中落后的人都是因為不耐煩,而不是因為智慧不如人!
這世界能干事的人不少、成大業的確實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面面,主客觀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會背景,有千載難逢的機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養等等。但“耐不得煩”卻是一個常常被人忽略的重要因素。
“要能耐得煩”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不為眼前的得失而影響目標和大事業。“耐煩”就是耐住急功近利,不因小失大。能耐一次煩,便能耐二次煩,這種本事一旦變成習慣,將是成就大事業的基礎。這種“耐煩”的本事,年輕人尤其要能學到,不要說你年輕氣盛而“做不到”,那是托詞,這里能告訴你的只是:越早學到,越早獲益!
如果你的心能站在一個超越自己的高度,凡事做到設身處地的想問題,做人做事心平氣和,并力求把事情做圓滿,特別在工作與生活中,只要在碰到“很煩”的事時,便告訴自己--要耐煩!然后仔細地、耐心地、不動氣地分析該如何做這些事,解決這些問題,就象鄉村的老婦面對一團團亂絲亂線,卻能氣定神閑地將結子一一解開,將絲線一條條理清后接捻使用,你便有了“耐煩”的本事。而且你還能把煩當成人生的調料,享受烹飪自己的過程,讓耐煩變成一種樂趣,那你就真成了一個耐煩的高人,你想不成功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