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總以為離我們很遙遠。發生在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機,怎么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現在看看,股市下跌,樓盤下降,企業蕭條,農民工返鄉……原來,危機離我們并不遠: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及早做好準備,等危機到來時,就會措手不及。
危機就在我們身邊。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給我們帶來的困難,我們要有充分準備;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臨陣不亂,心態才能更從容一些,應對措施才能更完善一些,工作才能更扎實一些。保羅?黑文在美國《芝加哥論壇報》撰文說:“對中國來說,危機可能意味著機遇。”危機與機遇,是一個辨證的東西,看你怎么利用它,能不能抓住快如閃電的機遇。
機遇在哪里?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近日在湖北省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上說:“我國過去30年取得偉大成就,一條重要經驗是靠改革開放;戰勝當前的困難和挑戰,也必須靠改革開放。總之,要善于用改革的辦法、開放的辦法、市場的辦法、創新的辦法破解發展中的難題。”羅清泉還說:“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業經濟,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殺手锏’。當前,要特別關注農民工提前返鄉的新問題,鼓勵和引導他們利用在外積累的資金、信息和技能等,投身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廣大的農村,是我國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可靠的“根據地”,那里有廣闊的市場,有英雄的“用武之地”。
以靜制亂,以不變應萬變,也是應對之策。要抓住近日國家出臺的4萬億元擴大內需政策和國際產業轉移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加快企業創新步伐,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增強開拓市場的能力,努力拓展發展新空間。4萬億元,是一個多大的市場?電網、機場、交通、鐵路、水利、能源、房地產等基礎設施建設,帶給企業均等的機遇,能不能抓住?不只是能力問題,也是一個信心問題。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湖北省表現出一定的抵御能力,與他們多年來堅持做好“打基礎、利長遠”工作,是分不開的。
經濟建設,也有自己獨特的規律。似乎“打基礎”,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之一;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基礎牢”的企業,那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而“基礎不牢”的企業,則如同風雨中左右搖擺的一葉小舟,隨時都有被風浪掀翻的危險。國家擴大內需的4萬億元,就是“好鋼用到刀刃上”;只有把認識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做到“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就一定能夠抓住機遇,把握機遇,運用好機遇。
在“危機”面前,湖北省準備著力推進“三個升級”工作。即:一是產業優化升級,二是著力推進行業內部結構升級,三是著力推進企業產品結構升級。可謂:“打基礎”、“練內功”、“強筋壯骨”。只有提高企業素質,才能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強抵御風險能力,才能到大風大浪中好行船。“化危為機,危中求機”,是一種大智慧;否則,你就會被風浪淹沒。
應對金融危機,信心比勇氣更重要。要有“危中尋機”的信心,才能不被困難嚇倒,才能保持清醒認識,才能不斷增長智慧和才干;于大風大浪中發現商機,抓住商機。唐山有鳳凰涅槃之說,在險象環生的危機中,不只是有“殺機”,也有智者“踏破鐵鞋難覓”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