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記者從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獲悉,《進口汽車市場管理實施細則》(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的出臺目前還無明確時間。據知情人士稱,由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負責起草的《草案》尚在擬定過程中,一旦整理完畢,將呈交商務部。
據悉,《草案》是對在2005年4月1日實施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修訂。業內人士表示,《草案》一旦施行,目前國內進口車市場被跨國公司及其銷售公司壟斷經營的局面有望被打破。
進口車市中外雙方地位失衡
《辦法》中規定,從事汽車品牌銷售活動應當先取得汽車生產企業或經其授權的汽車總經銷商授權,這雖然對維護進口車市場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使外方汽車企業在中國市場擁有了強大的話語權。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秘書長沈進軍說:“每年‘兩會’期間,都會有代表反映,國內進口車銷售網絡完全被外資壟斷,給國內經銷商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進口車關稅已由最初的超過100%降到了20%左右,但是,進口車在國內的銷售價格并沒有明顯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外資的代理商已經在進口車銷售中占據了巨大的壟斷優勢。”
“目前在關稅大幅下降、配額制度取消、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利好背景下,進口車的價格卻不降反升,都是由《辦法》中部分條款造成的。”中聯汽車市場總經理張超對記者如是說。
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國內進口車市場發展的桎梏。商務部產業司司長王琴華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明確指出,自《辦法》實施以來,暴露出一些諸如廠家、商家地位不平等,特別是跨國公司壟斷進口車市場等問題。她表示,對于合資企業內中方在銷售方面話語權缺失的問題,現在有必要進行完善。一定要平衡國家、進口汽車總經銷商、經銷商、汽車行業和消費者各方的利益,建設平等的工商關系。所以《草案》的實施勢在必行。
《草案》的主要措施將包括六個方面:適當,適度放開平行進口,支持有條件的經銷商直接從國外汽車企業進口;制定授權經營合同的標準文本;限制總經銷商壟斷權利;擴大經銷商權利和自由度;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以及加強監管。
改變壟斷局面 只是時間問題
根據《草案》,符合條件的經銷商可以直接進口汽車,而不通過總經銷商;同時,總經銷商及授權銷售服務網絡也必須為這些車輛提供同樣標準的保修和售后服務。《草案》一旦施行,能否打破國內進口車市場的壟斷現狀?
據參與擬定《草案》的相關專家透露,由于《草案》還處于討論階段,評價其能否改變跨國公司壟斷進口車市場的局面為時尚早,還無法給出定論。
還有專家表示,當初《辦法》的制定前后,國家發改委、公安部、交通部、質檢總局等12個國務院相關部門都參與了意見。因此,作為對《辦法》的修訂,《草案》的施行必定要與多個部門協調一致,其發揮作用的時間可能會較長。但對目前壟斷局面的改變只是時間問題。
北京北辰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中心總經理蘇暉認為,“在《草案》施行之前,相關政府部門是不會對進口車市場進行調整的。但是,相關部門不會坐視壟斷、關聯交易行為的長期存在,這種情況越早得到解決,對中國的進口車市場發展越為有利。”
此外,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進口汽車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陳效禹解釋說,制定《草案》的目的不是為了完全剝奪外資總經銷商的利益,而是在國家、總經銷商,授權經銷商和消費者利益之間求得一個平衡,建設和諧的工商關系。
行業盼《草案》盡快施行
“《草案》還在擬定過程中,何時能夠整理完成尚無法確定。”沈進軍答復記者。對于擬定過程中的細節問題,沈進軍也表示,許多細節還不方便透露。
沈進軍向記者強調,《草案》的擬定并非像外界所傳那樣復雜艱巨。“事實上,由于《辦法》實施多年來,已經產生了很多積弊,這是行業內所共識的。進一步規范進口車市場,已成為行業的一致呼聲,協會就是為了響應行業呼聲才承擔起《草案》的擬定工作,只是將各方的建議落實成文字。目前,協會正在整理相關材料,在各種有利條件下,擬定《草案》的過程并不復雜。”
沈進軍還透露,“在《草案》的擬定過程中,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將組織專家調查,積極聽取各方建議,通過與政府部門協商、找外資供應商洽談、請求媒體大力呼吁三種有力手段對《草案》進行擬定整理。原則就是,只要整理好一部分,就開展一部分的工作,力求保證國內的進口車市場盡快完善、更加有序。”
由于《草案》的具體施行工作將由商務部來主導,所以,記者也致電商務部主管進口車市場的產業司了解相關情況。但截至記者發稿時,相關負責人并未明確表態。
盡管《草案》還在擬定過程中,但廣大進口車經銷商對其已經拭目以待,尤其是普通經銷商。天津港保稅區一位姓嚴的經銷商告訴記者,由于總經銷商對渠道的壟斷,導致很多普通經銷商很難拿到車,有些經銷商甚至已經退市。所以,他們熱切盼望《草案》的盡快施行,以期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