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經過認真研究制定出來的具有挑戰性的事業計劃”,東風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平表示。5月28日,東風有限部分主要領導齊集北京,高調發布了2008-2012年中期事業計劃。公司高管們的這次集體亮相實屬罕見,這也證明了“13計劃”對于東風有限的重要性。這一舉動和東風有限往日的風格大相徑庭。這家車企“穩健”、“內斂”的風格似乎正在改變,這很可能暗示著在未來5年中它將會有大不同,會有大動作。
13計劃
從2002年東風牽手日產組建東風有限到現在已經過去5年。從2003年底開始,公司制訂了一個旨在使銷售量翻番的“23計劃”。今年2月25日,東風有限在廣州花都宣布,該計劃已經在2007年完成。
這4年里,東風有限作為中國汽車的后來者取得了不俗的業績。2007年東風有限實現銷售61萬輛,比2003年的29萬輛翻了一番。與此同時,東風有限在中、重商用車領域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輕型商用車市場份額達到第二位,乘用車銷量超過27萬輛位居銷量排行“十大”之列。
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東風有限董事長徐平在計劃發布儀式上表示,新計劃是對上一個計劃的擴展,之所以稱為“13計劃”是因為它包括以三個“1”為核心的總體目標:首先是要實現銷售100萬輛、收入1000億元;其次,優化經營、管理和制造,保持一流的水準和競爭力_最后,融合中日雙方的文化和理念,創建充滿活力的企業文化,打造一個備受認可和信賴的公司。
人們不禁疑問,1的3次方不還是1嗎?發布會現場,任勇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解釋:銷售、經營管理和文化塑造這三個方面的努力可以看作是1的三次乘方,最終的目標就是形成一個融合、共進、目標一致的公司。
東風不能再“內斂”
這絕對是一個大計劃,一個使東風有限結束“內斂”的大計劃。
為何說東風有限內斂?它可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汽車合資企業,是一家銷售收入超過800億的大公司。因為,東風有限在銷量和規模上和國內領先企業還有差距,也缺乏一些企業咄咄逼人的氣勢和銳氣。雖然多年來始終位列主流汽車企業,但總是距離頂尖一步之遙。
環視目前的國內車市,東風有限沒有上海通用乘用車銷量超50萬輛的規模,也沒有廣州豐田一款產品就足以馳騁天下的車市明星。
以今年4月份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為例,東風有限的乘用車銷量僅排名第7,在4月份單品牌乘用車銷售前10名中也沒有出現東風有限的車型。
這些是東風和日產不能接受的。此次,東風有限將在5年內拿出10款新車再戰江湖,更重要的是將有5款輕型商用車與之并肩作戰。乘用,商用融為一家
此次的“13計劃”制定了涵蓋乘用、商用各領域的詳細戰略。一個雙拳出擊的東風有限呼之欲出。
在輕型商用車領域,一個由東風有限、“東風汽車”和日產中國共同出資10億元的工廠將在鄭州建立。這一出資結構背后,人們看到了日產對商用車重視程度的提高,輕型商用車向東風、日產雙品牌方向發展的趨勢逐漸明晰。
在中重型商用車領域,東風將進一步豐富天龍高端重卡和天錦中卡的產品序列,作為東風的強勢領域,中重卡將力爭到2012年實現25萬輛的產銷。
與此相應,東風方面將更多的介入乘用車領域,承擔更多責任。東風有限將進一步提升乘用車變速箱,發動機和其他零部件的國產化率,而乘用車技術中心除了目前測試和零部件本地化功能之外還將承擔更多的設計職責。
除了乘用、商用兩類車型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企業文化的融合。以往,提及日產在中國的合資方,人們第一反應就是東風日產。這從側面說明了東風有限作為一個獨立,統一的公司形象沒有深入人心。東風有限的最大優勢沒有發揮出來。
發布會上,任勇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在‘13計劃’當中,我們要在相互學習的基礎上繼續邁進,構建文化,目標、行為一致的公司,構建成一個備受消費者認可和信賴的公司。”
六月份,東風有限的戰略車型新天籟將投放市場,作為“13計劃”的排頭兵,它能否為東風有限拔得頭籌值得期待,而人們更期待東風有限能通過實施這一宏大的計劃實現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