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外資大量進入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隨著外資規模的不斷擴大,投資領域的不斷深入,零部件產業安全問題逐漸引起了業內外人士的普遍關注。跨國公司多采用獨資方式投資汽車關鍵零部件。而國內整車企業對外資零部件產品的依賴程度已經很高了。這對我國汽車產業的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如何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成為當前業內討論的熱點話題。為此,記者采訪了汽車產業經濟學博士后郭焱。
解決產業安全問題迫在眉睫
記者: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引進外資,先引進技術,然后進行合資。現在跨國公司逐步發展到了獨資的階段,對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的控制欲越來越強。
郭焱:對汽車零部件行業來說,其所面臨的產業安全危機比整車行業要大,原因就在于國家政策對整車企業有一個股權比例的限制,但是對零部件企業沒有這種限制。為了吸引外商,國家規定各種外資都可以引進,這樣一來,我們國家很多龍頭公司都被跨國企業控股甚至并購。
實際上,產業安全和零部件的自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高端零部件企業95%以上的核心技術都被跨國公司所控制,而我們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能力上都處于劣勢。技術劣勢就是跨國公司對我們的控制,能力劣勢就是我們零部件企業目前還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
另外,我們國家零配件企業的自主發展意識并不太強,有戰略定位的企業比較少,可以說目前我們還是在比較盲目地發展。
記者:在這個關鍵時期,國內零部件企業似乎還沒有意識到他們應該做什么。那么,解決產業安全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郭焱:我認為解決零部件產業安全問題的真正對策應該是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提升核心競爭力有幾個方法,一方面是靠自己發展,另一方面是要尋求多方的合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光靠零部件產業自己的力量很難完成我們所要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我們應該尋求外部的聯合,尋找我們合適的,與我們資源互補的并且能夠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這是零部件企業的一個重要出路。
化解安全危機,零部件企業需要戰略性合作
記者:尋找合作企業,進行戰略合作也要靈活,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
郭焱:是的。我認為目前我們國家的零部件企業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主機依附型企業、部委下屬企業,自主發展的民族零部件企業和跨國公司零部件企業。這四類企業應該根據自身定位制定靈活的戰略合作方案。
記者:那您能否向我們闡述一下,這四類企業應當怎樣根據其自身特點制定戰略合作方案?
郭焱:首先我談一下主機依附型企業。這些企業本來自身的研發能力比較強,主機與零配件發展是一體的。現在在國際化大趨勢下,我覺得走分離的道路比較合適,先進行分離,然后并行發展。
對于部委下屬的企業,其部委下屬和部委之間長期來建立了比較好的關系,應該建立有資產關系的零部件共同體,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聯盟模式。這種模式通過雙方參股、控股、交叉持股等手段,把他們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共同發展。
自主發展的民族零部件企業,由于各方面能力強弱不一,我覺得他們可以做二級三級供應商,而不必都去做原始供應商。我們要把自己的定位做準,走專業化、規模化道路,建立層級工業體系。
再來看看跨國公司零部件企業。合資的零部件企業是跨國公司與我國共同參與的,就中方來說,他們沒有掌握研發技術,但是已經掌握了適應性改進技術。處于這樣的平臺上,自主發展就是他們要走的路。他們的目標應該更高,要做跨國公司一級供應商,然后從跨國公司中學到應該學的東西。
總之,我國零部件行業的發展過程中,的確存在著產業安全問題,解決產業安全問題是企業自主發展的基礎。最終,能拯救零部件行業的還是企業本身。零部件企業需要集體發力,靈活進行戰略合作,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