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來,歷史悠久的兩大德國豪華品牌戴姆勒-奔馳和寶馬,一直處在針鋒相對、激烈競爭的對立地位,用水火不容形容他們再恰當不過。然而,自去年開始,兩家公司一改常態,就合作事宜頻頻接洽。這和近年來跨國汽車企業頻頻牽手合作的大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不過,除了雷諾-日產聯盟之外,對手間的合作成功率并不高。有分析人士認為,今天奔馳與寶馬兩大宿敵之間之所以還在探索合作問題,是“被迫之舉”。
“宿敵言和”聯手零部件領域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5月下旬,寶馬和戴姆勒一奔馳就共同研發、生產和購買汽車零部件事宜進行商討。雙方開展零部件方面合作的消息得到了兩家公司的確認。寶馬和戴姆勒一奔馳公司發言人表示,兩家公司確實正在探討雙方在零部件方面的合作,不過具體細節暫時不會對外公布。一位未透露身份的戴姆勒一奔馳公司高管對一家德國媒體表示:“這才是真正的絕配,我們可以成為一家公司,因為我們相距只有2小時的路程,并且講同一種語言,有著同樣的目標客戶。”
寶馬公司的新聞發言人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但該公司一直在討論與戴姆勒一奔馳公司展開密切合作的可能性。寶馬公司市場營銷總監邁克爾·賈納爾曾向德國一家報紙透露,公司希望加強與他們的競爭對手戴姆勒一奔馳公司的聯系。“合作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它能夠讓兩家公司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賈納爾說。戴姆勒一奔馳公司首席執行官蔡澈透露:“我們計劃在混合動力領域與寶馬公司展開合作。同時,非常希望雙方在其他領域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合作機會,不過現在我們還沒有更長遠的打算。”
目前雙方談判的重點為兩者可以合作的零部件與科技,希望既能降低成本,又不致稀釋雙方品牌價值或減弱競爭優勢。從競爭轉向合作是寶馬執行官萊托佛在2006年9月上任后對策略的重新思考。戴姆勒執行官蔡澈也在去年出售克萊斯勒后對公司重新定位。
寶馬發言人透露,萊托佛視戴姆勒與寶馬為“兩家中級規模的制造廠商”,相信兩家公司未來會有合作機會。
合作是被迫之舉
對于“宿敵之間的合作”,業內人士及媒體有自己的看法,認為雙方是希望通過合作來提高規模經濟效益,以應對全球激烈的競爭。
2007年奧迪汽車的營業利潤由2006年的6.5%提高到了8.0%;而寶馬卻從6.3%降到6%。戴姆勒也因為克萊斯勒經營的慘淡而備受損失。面臨美國經濟下滑,原材料上漲以及日益嚴格的排放量標準所帶來的技術革新,一系列不利因素使得這兩個廠商的盈利出現下滑趨勢。
其他豪華車品牌也面臨同樣的成本問題。但奧迪、雷克薩斯等品牌可依靠強大的母公司來進行技術共享及規模化生產。例如奧迪,可以使用大眾的柴油發動機技術,也可以受益于大眾的規模化生產。大眾一年生產600萬輛汽車,其中超過90萬輛是奧迪品牌。雷克薩斯能夠開發混合動力轎車,并每年銷售9萬輛左右,當然也是受益于豐田強大成熟的混合動力技術。可是,寶馬和奔馳并沒有強大的母公司作為背景以共享產品部件或技術,進而降低采購成本。所以雙方合作也是被迫之舉,以求可以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成本,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