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車市和車企一直都是一個熱點話題。在中國,任何一個關于車的話題都逃不過關注車市的消費者和業內專家的眼睛,而專家的分析預測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車市的走勢。那么,面對經濟形勢的復雜多變、車市增長放緩局面的出現,下半年中國車市將如何發展?各車企應如何應對?汽車民企能否在多變的環境中更好地求生存?消費者又將對車市持何態度?
多位專家和企業人士見仁見智,為中國車市發展“把脈”。
“作為民營企業的老總,原來是我說了算,要當雞頭,現在講兼并重組,要當牛尾。不干!那怎么行?所以說,民營企業要克服自身的障礙,是取得發展重要還是取得控股重要,要掂量清楚。”
記者:保會長,請問您認為現在的民營企業面臨的局面是什么樣的?
保育鈞:我認為,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靠低成本、低門檻來擴張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勞動力、能源、原材料都在漲價,任何一個民營企業都要有自己的絕活才能生存。比如說,萬方數據就有自己的絕活,他就不怕漲價,你漲我也漲,不怕沒人買,東西就是好。長豐發動機也是這樣,你漲我也漲,而且是款到提貨。技術品牌在那里擺著,就是厲害。民營企業走品牌發展的道路才對,再走低成本低門檻不行,打火機、肥皂誰不會做,但現在追求品牌。
記者:中國的民營經濟經過了近30年的發展,走到今天,有很多的成就,但也遇到不少困難,您認為當前的經濟形勢是不是使民營企業步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保育鈞:準確地說,經過30年的發展,民營企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如果不改變現狀,民營企業將很難發展甚至生存下去。
記者:為什么這樣說呢?
保育鈞: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其實很多,也很復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融資難,二是用地難,三是人民幣升值,出口成本增加,四是出口退稅基本沒了,第五,勞動力成本上升,第六,能源漲價,第七,原材料漲價,第八,環境成本增加。這八條總結起來,其實都是成本在增加。這就要換個活法。
記者:換個活法?怎么個換法呢?
保育鈞:那就是轉型、升級、重組,否則很難繼續發展下去。比如,一個汽車廠旁邊有幾十家、幾百家配套企業,有重復的,這就需要企業提高自身實力,如果是同類項,還可以合并、重組,省得惡性競爭。
再舉個例子來說,浙江、江蘇這兩個省份的一大批產業都是重復的。雖然我們強調不能沒有重復,因為沒有重復就沒有競爭,但是也必須注意到,過分重復就是惡性競爭,就需要重組。
你有專利技術、有品牌,我就向你靠攏,你當董事長、總經理,我就當副總,民營企業要過得了這一關才行。這說起來簡單,但是真正干起來難。作為民營企業的老總,原來是我說了算,要當雞頭,現在講兼并重組,要當牛尾。不干!那怎么行?所以說,民營企業要克服自身的障礙,是取得發展重要還是取得控股重要,要掂量清楚。
記者:說到這里,我想起前段時間,力帆集團與美國國際集團成功合資。力帆集團已順利由以前的民營企業轉變為合資企業了。您是怎么看待這件事的?這是未來民營企業發展的一種趨勢嗎?
保育鈞:力帆集團合資這件事,完全是靠尹明善的不斷努力,反復申請,才獲得國家批準的。這件事說的還是轉型,是重組。力帆的這一步也為其今后的融資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果說趨勢,重組就是未來的大趨勢。
記者:兼并重組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要升級,要提高,對嗎?
保育鈞:是的。具體說來,可以在很多方面做文章。
一是要圍繞服務業做文章。當前中國服務業發展很快,民營企業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像家政學校,國內幾乎沒人涉足,但家政人才的供給卻存在很大的缺口,民營企業完全可以進入。
二是在第一產業中求發展,把分散的農民生產和整個市場銜接起來。匯源果汁、蒙牛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把一家一戶的家庭生產組織起來,以市場來換取原材料。做制造業的民營企業要把思路打開,現在積累一些資本,將來可以向第一產業發展。
三是民營企業要轉型、實現重組,避免惡性競爭。民營企業要克服自身的障礙,為了取得發展需要有所放棄,可以放棄部分股權甚至是控股權。
記者:您是民營經濟研究的專家,最后,能否請您談談現在的民營經濟在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地位?
保育鈞:在某種程度上講,民營企業改變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產生了三大變化:第一是公有制經濟之外多了個民營經濟;第二是從計劃經濟變成市場經濟;第三,過去是封閉的,閉關鎖國,而現在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這三大變化當中,微觀基礎就是多了個民營經濟。現在,民營經濟解決75%以上的就業,還改變了所有制結構乃至社會結構,私營企業主和新的社會階層又進一步改變了分配結構。
在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之后,我國的法律體系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沒有保護私有財產,現在呢,從1982年以后5次修改憲法都涉及到民營經濟,從不合法到合法,從合法到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的出現和發展改變了中國,并且在更進一步地改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