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開始,由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正式實施。當日起所有新車出廠時必須加貼統一的油耗標識,標明該款車的百公里耗油量。有別于之前的理論耗油,此次實施的《標識》要求廠家必須標明汽車在不同條件下的實際油耗,實現油耗透明化。
“買車的時候百公里油耗標的是6.0L,可我這半年的平均用油都超過10.0L了。到底有沒有準呀?”車主張先生向記者抱怨。
長期以來,廠家理論油耗與實際耗油量間的不符一直就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已于7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以下簡稱《標識》)給這個問題提供了解決辦法。標識要求汽車出廠時加貼的油耗標識要分別向消費者說明該款車在市區、市郊的行駛油耗和綜合油耗,以及這款車的最低油耗和最高油耗,同時,理論油耗與實際油耗之間的差距,汽車廠家同樣需在標識中做出說明。
《標識》的出臺無論對企業的資金實力,還是技術能力都是一次考驗。作為相對受益一方的消費者對此也是眾說紛紜,看法不一。
企業在博弈中前行
2月份《標識》剛剛公布的時候,許多人就指出這將是對企業資金實力、技術能力的一大考驗。標識提供的數據直接左右著消費者的選擇,對企業而言,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長城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明認為:“我們正在與世界接軌,現在出臺的《標識》可以說是中國汽車產業的一大進步,它督促企業不斷完善技術,對提高工藝以降低油耗有著積極的意義。在這場博弈中,可能會有協商,有妥協,但這就是進步。”
目前中國的消費者在買車時,仍然比較關注油耗問題。但消費者希望了解的并不是企業所提供的理論油耗,而是相對獨立的機構提供的實際參考數據。董明也坦言:“雖然這個數據,在測量時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可避免的誤差,但對于消費來說還是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消費者眾說紛紜
《標識》的出臺對于消費者,尤其是經濟型、小排量轎車的“準車主”來說,無疑是個喜訊。
一輛出廠新車究竟是省油還是費油,消費者看過標識便一目了然。對于在整個消費過程中處于弱勢的消費群體而言,標識的出臺無疑給他們的知情權加了雙保險。特別是在油價不斷攀升的情況下,汽車的真實油耗更加引人關注。
許多“準車主”對于車商遞送的產品說明書上標注的理論油耗,并不完全相信。如果希望了解車子的真實油耗往往要通過朋友口耳相傳或者自己親身實踐才能獲得。如今,標識提供了相對準確的參考數據。
“買車容易,養車難。《標識》讓我們更明白地看到實際油耗,量力而行,選擇適合自己的車子。同時又杜絕了廠家打著理論油耗的旗子來坑蒙消費者!”一家外資公司的助理王京華坦言。
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許多有經驗的車主對標識的出臺表現得很冷淡。在他們看來,標識所給出的所謂的實際油耗與真實的駕駛還是有差距的。天氣、環境、路況、駕駛習慣等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汽車的實際油耗。
對于實際油耗的問題,已有多年駕齡的龍天寶尖銳地指出:“車要看怎么開,誰開。個人開車習慣不一樣,油耗自然有差別。而且同樣80km/h的速度,用四擋和五擋油量也不一樣。現在北京這么堵,有幾條馬路能跑到預計速度?所以分別給出市區和郊區油耗也就沒什么意義了。當然理論油耗還是要給的,因為要是想買車的話,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一般還是得看理論油耗。”
引導消費 考驗車企
發動機、變速器、車身重量都直接影響著汽車的油耗。因此,如何在發動機、變速器、車身輕量化以及氣動外觀等諸多方面進行改進提高,以達到車輛綜合油耗明顯下降的目的是對車企的大考驗。《標識》的出臺對各車企的資金實力以及技術能力均是挑戰。
對于眾說紛紜的《標識》問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務副秘書長杜芳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油價不斷飆升的今天,此次實施的《標識》給了廣大消費者一個信號,引導他們消費節油車型。同時使廠家在提高自身的制造技術、真實油耗方面對社會、對消費者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