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購春蘭汽車徐工科技欲“分羹”重卡市場
7月10日,徐工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已于7月7日與南京春蘭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的股東江蘇春蘭自動車有限公司簽署《股權轉讓意向書》,購買江蘇春蘭持有的春蘭汽車60%股權。交易價格參考江蘇春蘭所持有春蘭汽車全部股權的評估價值。
上述舉動揭開了停牌近1個月的徐工科技進行產業整合和與徐工機械集團進行重大資產重組的“前奏”。
在記者對徐工科技相關人士進行采訪的過程中,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由于收購剛剛開始,很多相關事宜尚未確定下來。此外,近期公司內部人員進行了很大的調整,對于收購后如何利用春蘭汽車這一資源,以何種模式運轉等諸多問題還在商討之中。
作為一家集筑路機械、鏟運機械、路面機械、拌和機械等工程機械的開發、制造與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公司,徐工科技集團的產品達四大類、七個系列、近100個品種。此次收購,值得注意的是,春蘭汽車從2007年至今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07年全年主營收入約為1.82億元,虧損達5514萬元,今年上半年主營收入約5071萬元,虧損達2324萬元,這樣一種經營狀況之下,徐工科技收購春蘭汽車用意如何?
徐工科技相關人員表示,徐工科技看中的是春蘭汽車擁有的4×2、6×2、6×4、8×2、8×4等五個系列的中重型卡車產品,裝載重量12-31噸,每個系列中幾乎都包含了廂式、倉柵、貨車、自卸、牽引等整車和底盤。尤其具有吸引力的是,春蘭汽車已有滿足國Ⅱ排放標準的320個型號的產品、滿足國Ⅲ排放標準的8個型號產品通過了國家汽車目錄的公告,這些硬件的具備,為徐工進入卡車領域提供了諸多便利。此次收購春蘭汽車,對徐工來說,可以稱得上是個圓“重卡夢”的良機。
在談到收購春蘭重卡的初衷時,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曾表示,國際上著名的工程機械企業諸如沃爾沃、特雷克斯、卡特彼勒等,均擁有重型卡車、礦用車等產品,而且重卡在整車技術水平及其零部件技術都領先工程機械產品。這樣看來,進入汽車領域后對于徐工的工程機械產品整體水平的提升有積極影響。
據了解,早在多年前,徐工便開始了漫漫“重卡夢”,只是因為種種原因遲遲沒有拿到重卡底盤的生產資質,“重卡之夢”一直難圓。就當徐工在重卡門外徘徊之時,徐州政府的促成使徐工成功將春蘭汽車攬入懷中。
在徐工負責人看來,收購春蘭汽車后,徐工可以以較低的成本迅速進入到重型卡車行業,為公司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除此之外,還能發揮公司在工程機械行業已經形成的產品、配套及營銷渠道的優勢,以春蘭汽車為平臺,拓寬產品線,在進入重型汽車領域后實現協同效應。
此次收購,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卡車領域已邁向大型化,春蘭汽車在這方面并無技術優勢,其所經營的普通重型汽車市場基本飽和,發展前景并不樂觀。

但也有分析師認為,徐工在春蘭急于保市的情況下收購春蘭汽車,可能會以較低價格接管,成本相對低廉。機械類可能并不是徐工的最終目標,而收購春蘭汽車之后,徐工可能會進行一些大的戰略性調整。這樣看來,徐工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剝離汽車業務 *ST春蘭斷臂求生
“徐工收購春蘭卡車項目,這下集團有錢了?!?/p>
“春蘭有救啦!”
面對近期沸沸揚揚的徐工科技收購春蘭汽車,*ST春蘭的股民們歡呼雀躍。
7月14日,在收購發生一周后,記者再次撥打江蘇春蘭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的電話,耳邊不斷響起“春蘭汽車,伴您成功一路行”的語音提示,卻無人接聽。
此前,就是在7月7日這一天,春蘭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的股東江蘇春蘭自動車有限公司與徐工科技簽署了《股權轉讓意向書》,將春蘭汽車60%股權轉出,南京東馳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其另外40%的股權,并已聲明放棄優先受讓權。具體轉讓價格尚未確定。
提起春蘭,其生產的空調可謂是家喻戶曉,然而,春蘭的中重型卡車及其他業務并不被人所熟悉。但中重型卡車確確實實曾經輝煌過。十多年前,春蘭是中國空調業的老大,而如今的*ST春蘭卻陷入了即將退市的尷尬局面。
據春蘭今年上半年的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業績依然虧損。如果下半年集團還不能改變這種狀況,那么,這個曾經在中國證券市場輝煌一時的績優股就此將銷聲匿跡。但仔細考量,春蘭目前所面臨的困難確實不少。雖然已進入盛夏酷暑,空調市場卻未出現火爆場面,行業庫存量不減,產品的售價卻在下降。這樣一來,春蘭股份依靠空調翻身的夢想就此破碎。如何擺脫退市危機,如何在僅剩的幾個月時間內扭虧為盈,或許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將上市公司虧損的資產剝離出。
不過梳理一下春蘭的產業,不難發現在春蘭領頭人陶建幸的手里可用的棋子并不多:自動車產業中的摩托車業已經萎縮,現僅生產少量電動車;前景被看好的高能動力電池至今未能形成規模生產,電子信息、大規模集成電路等產業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但是,有春蘭集團管理人員認為,在春蘭股份面臨退市的敏感時刻,陶建幸只好忍痛割愛,將春蘭汽車拱手轉讓,斷臂自救。
據悉,春蘭汽車注冊資本4.5億元,具有年產2萬輛中、重卡車底盤及專用車的生產能力,是春蘭集團掌門人陶建幸多年來苦心經營、賴以實現春蘭汽車夢的重要平臺,是春蘭走出多元化戰略的重要一枚“棋子”,但如今卻在一紙合同下悄無聲息地被出讓,春蘭的汽車之夢就此破滅。
1996年11月,春蘭領頭人陶建幸就曾表示要投資150億元開發汽車項目。一年后春蘭以7.2億元收購了南京東風汽車公司,兼并了南京東風專用車廠,組建了南京春蘭汽車有限公司,開始了其宏偉的“汽車夢”,并力爭在未來5年中實現5萬輛卡車銷量、150億元銷售收入的規模,占據中、重卡市場30%的份額的雄偉目標。
2001年3月,春蘭汽車開始批量生產;同年10月,春蘭的中卡產銷量躍居國內第三,成為中國汽車產業里殺出的一匹黑馬,創造利潤達2億元。2003年,在春蘭整個制造業銷售收入中空調占42%,而汽車已上升到32%,兩者僅相差10個百分點,春蘭汽車為春蘭集團帶來了“第二春”。
然而,在卡車市場殘酷的競爭之下,春蘭的“汽車之夢”卻走得異常艱難,春蘭重卡的銷量至今未進入行業前三名,中卡也與行業前兩名相距甚遠。2008年前6個月,春蘭汽車的凈利潤虧損2324萬元。昔日風光的“黑馬”此時已“傷痕累累”,春蘭汽車的退出也在情理之中。
“我們已失去了發展春蘭汽車最好的時機,既然已錯過了,不如索性把它賣掉,這樣春蘭可以集中精力搞核心業務?!贝禾m集團新聞處負責人無奈地說。

記者感言
“術業專攻”而后“博采眾長”
“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這樣一座“圍城”,或許是對現今企業多元化發展戰略的最好形容。
家電巨頭們進軍汽車業已是屢見不鮮。不甘落后的空調巨頭——春蘭,也是雄心勃勃躋身于汽車業,并且同時涉獵于動力機械、新能源以及貿易、投資、科研和房地產等眾多產業。
然而隨著春蘭汽車出手轉讓的塵埃落定,春蘭的“汽車之夢”隨之破滅。企業到底該不該多元化,何時開始多元化,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一般來說,多元化實現途徑有兩種,一種是跨行業的,另一種是局限于同類產業內的,但無論是哪種,在經營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隱藏著某些風險。
就目前來看,在多種專業領域內大搞多元化的企業很大一部分并不具備雄厚的實力,正因為此,這些企業的管理者往往想通過涉獵于更多的領域來獲取更多的盈利機會,通過所涉及的更多領域來支撐自己的弱項。
然而,事與愿違。眾多大搞多元化的企業的摔倒向我們證明:多元化要先“?!焙蟆安?。我們不難發現,專業領域之內的多元化往往要比多個領域內的多元化發展起來要得心應手的多。
其實,仔細想想便知,多元化的對立面是單一化,而非專業化,專業化與多元化并不存在矛盾,雖然在眾多領域都能夠登峰造極是每個企業所企盼的,但是太多的中國企業還沒有做到專業化,就已經盲目地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結果往往是劣質資產影響優質資產,甚至最終拖垮了整個企業。
春蘭汽車的“英雄扼腕”給企業的多元化戰略提了一個醒,企業要先做大做強,先“?!倍蟆安薄V挥羞_到“?!?,競爭力有了,實力雄厚了,腳跟站穩了,才會有“財”和“材”向更多的領域擴張,才有機會找到更加適合企業發展的道路。
如今,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不少企業開始踩剎車,創維集團董事長黃宏生在回憶幾年前的多元化道路時便出驚人話語:“有病亂投醫,錯上加錯?!?/p>
當我們跳出汽車這個產業放眼望去,大搞多元化或許是企業的逐利本能,但自始至終都應保持對行業、對企業的清醒認識。在多元化的“洪流”中不乏有成功典范,如寶潔公司旗下擁有眾多品牌,但如此之多的品牌背后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品牌都是集中于洗滌、化妝類的日用品范圍內。他們并沒有急于擴張到其他領域內,而是將旗下各個品牌加以細分,使之滲入到消費市場的各個層次之中去。國內企業應該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多元化道路漫長而曲折,該不該踏上,需要深思熟慮,三思而后行。對于企業的成長而言,更應抵住誘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從實際出發,集中優勢資源,先做大做強,而后再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