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最早進入汽車業的家電企業春蘭集團日前爆出新聞,在進入汽車行業11年后,黯然退出汽車制造業,而接盤的徐工科技重組春蘭汽車之后,能否在當前的重卡市場分得一杯羹不得而知,一切還有待觀察。
7月10日,徐工科技(000425,SZ)發布公告稱:公司已于7月7日與南京春蘭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春蘭汽車)的股東江蘇春蘭自動車有限公司(江蘇春蘭)簽署《股權轉讓意向書》,購買江蘇春蘭持有的春蘭汽車60%股權。春蘭集團在進入汽車行業11年后,黯然退出汽車制造業。
11年前,一直以生產空調等家電產品而馳名中外的春蘭集團,在其家電業發展處于高峰期時,為發展多元化戰略,將從家電業中賺取的大量資金轉移出,開始“半路造車”。1997年11月,春蘭集團以7.2億元收購了南京東風汽車公司,組建春蘭汽車有限公司,從此進入汽車行業。
截至2008年6月30日,春蘭汽車資產總額2.9億元,負債總額1.33億元,凈資產1.57億元。公司去年虧損5513.63萬元。今年1-6月份,再度虧損2324.10萬元,春蘭退出汽車制造業終成事實。
“沖動的懲罰”
以家電見長的春蘭,當初為何不在做大空調之時做強冰箱等相關領域,而轉入完全陌生的汽車制造領域?這實在是春蘭的一大決策錯誤。11年前,在外國家電巨子拼命進軍中國之時,春蘭卻做出了這樣的市場判斷:家電產品發展成熟將趨于衰落,汽車行業則正在興起。
不料,事與愿違。汽車制造業后來門檻抬高、轎車項目難以獲得準生證。無奈只得投身重卡業,與盲目進軍汽車業的新飛、美的、奧克斯一樣,春蘭汽車其實染上了一個通病,即急于尋求能在較短時期內獲得超額利潤的項目、發現一些無人知曉的需求空當,而不愿意為長久地在一個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下功夫;一旦經營度過創新期,超額利潤消失就急于轉型——這大概就是這批“冒進者”最終失敗的決策根源。
春蘭汽車的另一失策是品牌力量,春蘭無一不是想利用自己在空調領域所積累的響當當的品牌來擴張產業道路,然而,這種擴張發展戰略背后卻存在風險。雖然春蘭空調的影響力近年來借助頻繁的炒作得到了極大地提升,但這種品牌影響力卻無法順利轉嫁到汽車領域。這也是為什么春蘭汽車無法透過品牌力的輻射而發力,只能在后期借助最為慣用的“價格武器”的原因所在。
事實告訴我們,門外漢進入汽車市場分羹,注定沒有好果子嘗。想當初,汽車業的高利潤回報率對那些富余資本無異于一桌敞開了的盛宴,誰都想在汽車業這個他們想像中的朝陽產業一擲千金。據統計,鼎盛時期有30家業外企業涉足汽車業,其中家電企業占據了顯要位置。然而好景不長,奧克斯、波導、新飛、美的等先后已被迫退出汽車行業。分析那些“半路造車”企業,似乎都犯了同樣的錯誤:沖動和過分投機。在企業進行多元化戰略發展的道路上,沒有搞清汽車游戲規則,沒有充分估計到造車的難度,沒有充分進行造車項目的“不可行性研究”,沒有意識到汽車行業的競爭態勢已趨白熱化,殘酷的競爭根本沒有時間容你從年產幾千輛、一萬輛的小規模慢慢做起。這么多汽車業外企業“不約而同”地出現同樣的決策失誤,在鋌而走險,從反面證明了我國企業決策水平亟待提高的現狀。
徐工造車需謹慎
如今面對鋼材、油價等漲價,以及來自諸如安全、排量、排放、噪音等法規方面的限制。潛心修煉但并不成器的春蘭集團,終于宣布在進入汽車行業11年后,正式退出了汽車制造業。應該說,成功從汽車行業抽身而退,春蘭是幸運的。“半路造車”企業面臨的壓力將越來越大,再硬撐下去越難收場,在這種情況下,春蘭退出汽車制造業是一項明智而理性的選擇,盡管為之付出了不菲的代價。
而一直希望進入汽車領域的徐工集團,也因為春蘭汽車的退出獲得了機會。徐工科技稱,已成為春蘭汽車的控股股東,并可以較低的成本迅速進入重型卡車行業。近年來,作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的徐工科技發展令人矚目。根據最新公布的全球工程機械50強排名,徐工集團排名第11位,是排名最前的中國企業。但是對于汽車領域,徐工集團與春蘭集團一樣是個門外漢,因此,與當初擔心春蘭集團一樣,我們不能不為徐工集團半路殺入汽車業捏一把汗。 有分析人士指出,徐工科技重組春蘭汽車之后,能否在當前的重卡市場分得一杯羹不得而知,一切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