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零部件產業在汽車制造業當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目前,我國零部件產業在汽車工業中約占35%的比重,相較于國際60%-70%的水準仍然較低,表明其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十一五”期間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無論從應對全球采購挑戰還是從壯大我國汽車產業本身來看,零部件產業都應該得到更快的發展,行業水平應得到更大的提高,應先于整車產業實現國際化,積極融入全球采購體系。據專家預測,2010年我國汽車零部件產值將增加到14000億元。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擁有比較豐富且勞動成本低廉的人力資源,我國汽車零部件產品尤其是中低檔產品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比較優勢明顯。
汽車零部件作為汽車的組成部分,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隨著汽車產業新的變化,世界汽車零部件產業也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
未來資產重組加速
全球有實力的整車企業從1980年的30家減至目前的12家,整車企業的兼并重組打破了原有的全球配套體系,也促進了零部件企業的重組整合。我們預測,為有效降低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到2010年,全球汽車工業一級零部件供應商的數目,將從目前的六百余家減至25-30家;世界二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將由現在的1萬多家減至600-800家。
零部件企業逐步從整車生產中剝離
為降低成本,集中精力搞好整車產品的設計和研發,提高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以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為首的整車制造商逐步將自己所屬的零部件企業予以分離,并按質量、服務、價格和技術的要求在全球范圍內比較選擇所用零部件。而零部件企業為有效進行專業化生產,增強產品的開發能力,擴大配套范圍,減少對整車企業的依賴,更好地吸收外部資本和技術,也主動從整車廠家脫離出來。例如,1998年5月,德爾福汽車系統公司從通用汽車公司中分離出來,從一個單純為一家公司供貨的零部件廠商變為面向全球的零部件公司。
全球采購成為趨勢
在汽車零部件生產過程中,勞動力成本是汽車零部件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中國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差不多只相當于美國勞動力成本的10%,甚至更低)對全球各大汽車整車企業來講是極富誘惑力的。采用發展中國家生產的汽車零部件,建立新的全球供應鏈,所能節省的成本是相當可觀的。因而,目前大多數跨國公司已將零部件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低工資成本國家和地區大量轉移。德爾福公司自1994年進人中國,到現在已經在中國投資4.5億美元,擁有14家企業、一個技術中心和一個培訓中心。而德國馬勒公司自1999年在營口建立第一家活塞制造廠起,先后在南京、重慶、上海、天津及廣州等地建立了十幾家工廠,在國內直接生產活塞及濾清器等發動機零部件。2006年又在上海成立了馬勒技術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及馬勒(中國)技術中心。
技術趨向通用化、智能化和環保化
為給更多整車車型提供配套服務,汽車零部件企業開始把汽車構成中不變的總成、模塊、零部件整合為一個平臺,匹配各種可變的總成、模塊和零部件,極大地提高了零部件的通用化。隨著電子智能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國際上汽車工業發達國家紛紛將汽車電子智能技術用于汽車零部件,電子智能化零部件比重越來越高。據統計,電子智能產品占整車價值的比例已由80年代末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5%。為適應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汽車零部件企業開始開發新型替代材料,使汽車零部件輕質化,減少燃料的消耗,減少污染,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