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奕者謀事,不善弈者謀子”,玉柴集團董事長晏平已習慣于在長遠規劃中謀篇布局。在他看來,玉柴首推國Ⅲ、國Ⅳ只是他棋局里的棋子,而他為這一內燃機龍頭企業未來發展戰略定位卻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為大型跨國企業集團。”
據了解,近幾年玉柴以年均超過30%以上的大規模高增長速度發展,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突破180億元,連續七年居行業領先地位。2008年上半年,玉柴集團累計實現銷售收入89.08億元,同比增長19.01%。
永遠的零起點
1985年的玉柴還是地理位置偏僻的玉林柴油機廠,15年后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內燃機生產基地。這其中無法繞過一位曾經引領玉柴幾次從零開始的靈魂人物——王建明。
“人為本、爭第一、零起點”,這9個字就是1994年在玉柴紐約上市時,王建明給美國的投資銀行、律師事務撰寫募股說明書所提供的玉柴管理哲學。
中國的改革開放,注定每一個國有企業都要走出一條極其艱苦的再創業之路。1986年,政府取消40%關稅保護的“復關”,玉柴開始與國內外企業競爭;1992年,面臨國有企業改制,玉柴進行了股份制改造;1993年,進一步改造為中外合資股份制企業;1994年,玉柴經過幾番輾轉運作在紐約上市。而1999年,在紐約股市大動蕩中,玉柴股份一度跌為垃圾股,企業瀕臨破產。
時至2003年10月27日,國內資金運作也幾經沉浮的玉柴終于憑借其頑強的生命力成熟起來,玉柴股份被華爾街商業投資日報評為在紐約主板上市的前100家外國績優股公司,是中國僅有的兩家入圍企業之一。
“中國這家企業是不可戰勝的。”這是華爾街給王建明一路荊棘帶領的玉柴集團的評語。
“幾年前玉柴還微不足道,但是如今卻在康明斯的注視下一步步成長起來并威脅到了康明斯。在輕型柴油機、歐Ⅳ柴油機等產品系列方面都已十分完整。”面對本土柴油機企業的壯大,康明斯中國副董事長王洪杰由衷感嘆。
乘“東風”而起
“玉柴迅速成長為國內頂尖的柴油機生產商,是由于能夠更貼近近年商用車市場的發展趨勢,并抓住了與東風商用車尤其是東風柳汽共同發展的機遇。”汽車零配件專家羅錦陵告訴記者。
據了解,早在80年代,玉柴就為當時首家生產中型柴油載貨汽車的東風柳汽配裝發動機,從此“柴油東風,柳汽正宗”的市場美譽響徹大江南北。2005年,東風柳汽推出“霸龍重卡M系列”,就配備了玉柴最先進的發動機YC6M,東風、玉柴攜手占領了華北重地相當份額的市場。
自2004年東風柳汽攜手玉柴在越南組建CKD組裝廠以來,雙方已與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銷商建立了業務關系,并且出口量和出口金額逐年穩步增長。
“在商用車市場,玉柴國Ⅱ、國Ⅲ柴油機技術做到了‘先行一步’,抓住了市場的先機。”羅錦陵分析。
不僅如此,玉柴率先在國內同行中推出國Ⅳ、國Ⅴ發動機,以先發優勢贏得業內人土關注和用戶推崇。客車領域,玉柴重型機一直是客車企業產品升級的首選動力;重卡領域,玉柴重型機同樣以卓越的性能吸引了一批青睞電控重卡的用戶。
國際玉柴
據記者了解,玉柴真正意義上的海外市場開拓是在1996年借助地域優勢,最先打入越南市場。然而,當時玉柴的品牌知名度不高、規模小,市場拓展進度很慢。2004年,玉柴開始轉變策略,積極尋求與國內的整車廠合作聯手拓展海外市場。在汽車出口大幅增長的拉動下,玉柴出口量開始呈級數增長的態勢。
但是,配套出口意味著買方市場,海外市場的拓展一度陷入被動局面。于是,玉柴再次調整戰略,加大力度廣泛開展“一國一案”、“一戶一策”的海外銷售、服務網絡建設,從商務、產品、服務、技術等各方面進行,對每個國家、每個客戶都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方案。2007年,玉柴柴油機海外出口2.9萬多臺,在海外50個國家注冊玉柴商標,2008年柴油機海外出口的目標是5萬臺。
“卓越品質,國際玉柴”是玉柴站在2008年的新起點上提出的下一階段國際市場營銷戰略。
“中國企業要做強做大,走國際化道路是必然的選擇,擁有自己的技術是背后的支撐。”對于如何走好國際化道路,晏平表示,“我們將全面開展國內、國際間的合資合作,加速高新技術引進、應用,整合技術優勢,進一步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使‘玉柴機器’成為世界知名品牌,把玉柴建設成為大型跨國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