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是一個可以回頭望的時間。在這里,我們追憶汽車工業30年來的成功與失敗、光榮與夢想、沉與浮、人與事,更期待展現中國汽車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應對每一次機遇與挑戰,所做選擇背后的矛盾、思索、斗爭和堅持。
“長期以來,有這么一種老生常談,農民賺了錢,就買一架鋼琴。現在,他們買汽車把產品運到鎮上。工人們駕著汽車上工廠。隨著汽車的出現,有了郵購商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筍遍布全國,紅綠燈在城市里出現了……”這是《美國史》里一段描述20年代美國的文字。這段文字同樣適用于描述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汽車發展。那個10年,汽車在中國第一次被界定為商品,汽車制造業也被確定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成為支柱
“汽車制造業是在1985年的‘七五’規劃上被確立為支柱產業的。”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室主任趙英對記者說。
1985年是趙英作為中國汽車工業公司新聞發言人的第2年,他平時的主要工作是起草文件。那一年,中國生產了5207輛轎車、進口了105775輛轎車,但幾乎沒有個人擁有自己的汽車,那個時代只有“大干部”才有轎車,但自己生產的轎車還不夠多。
不僅是“轎車等于零”,輕重商用車也嚴重匱乏,不足20萬的汽車產量和近10億的人口很不相稱。
80年代初那幾年,中汽公司總工程師陳祖濤為了加速汽車工業發展到處奔走呼吁:“汽車工業要發展,轎車尤其要發展。因為世界上乘用車占80%,剩下的才是商用車。”陳祖濤在自傳里說,那時汽車尤其是轎車發展滯后的原因,除了制造業水平低外,主要是認識問題,一些人仍然認為轎車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
1986年,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志強剛剛進入中心3年,在一篇名為“汽車工業面臨的選擇”的文章中,他還列舉了當時一些別的擔憂:發展轎車會不會加劇能源和原材料緊張?有無能力進入世界市場?道路交通能不能跟上?如何籌措資金?
“那時候,對于發展汽車尤其是轎車工業確實存在爭議,也有過廣泛的討論和論證。”趙英對記者說。
雖然進入“七五”計劃并不代表一切,但這已經讓當時不少為之奔走的汽車人感到振奮。陳祖濤在自傳中說:“1985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
格局初定
“80年代的很多努力,都為今天的汽車產業奠定了基礎和格局。”趙英說。他說的格局就是指現在通行的一個說法:“三大三小”。“三大三小”六個轎車和微型車生產基地,是在1987年7月的北戴河會議上確定下來的,同時國務院振興汽車工業協調小組成立,陳祖濤任辦公室主任。
“那天晚上,聽著北戴河邊拍岸的濤聲,我激動得徹夜難眠,多年的努力終于有了結果。”陳祖濤在自傳中說:“中國轎車生產的大門終于打開了。”
但這扇門只是開了一個小縫。國家規定了一汽、二汽、上汽生產轎車的具體分工,并且明令禁止新的轎車生產廠。“國家擔心這個門一開,全國一哄而上。”陳祖濤在自傳中解釋了限制的原因。
事實上,國家的擔心不無道理。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的馬洪在1986年的一篇論文中介紹,從1983年開始全國各地出現了大辦汽車的熱潮。1983至1985年短短3年間,全國的汽車廠家從58家增至114家,幾乎翻了一番。“這完全是需求催動的。”趙英對記者說,“當時的情況就是生產滿足不了需求,發展汽車尤其是轎車的要求是很迫切的。”
“當時的汽車工業可以說處處是禁區。例如,一個企業是生產重型卡車的,如果他生產輕型卡車,那是不行的。”時任二汽廠長的陳清泰也參加了北戴河會議,他曾對媒體說:“為了說服領導,我們寫會議紀要時在遣詞造句上也費盡心機。”二汽在北戴河會議后獲得了30萬輛轎車的生產許可,陳清泰認為那是一個大突破。
對于80年代政策設定的謹小慎微趙英有自己的看法:“面對任何新事物,都會有人懷疑它的可靠性、可行性,這種懷疑在大多數情況下有它的積極意義。可以說,80年代后半期,汽車產業決策層的目標是清晰的,步伐是穩健的。”
商品化肇始
“80年代汽車正式開始從作為生產資料的產品向商品、消費品轉變。”趙英對記者說。
但是,這個轉變也并不容易。1989年,國務院辦公廳3號文件規定了征收小轎車特別稅。一輛進口整車要4萬元,國產車也要1萬元,而當時,一輛進口奔馳230E轎車的價格是39500元,而一輛國產奧迪100的出廠價也不過13900元。也就是說,特別稅使最終的車價翻了一倍。
國家同時還規定銷售單位。在1989年10月26日國家工商局和國家計委的一份文件中記者看到,國家計劃增加轎車經營單位31個,這其中還區分只能向系統內銷售和可以向終端用戶銷售兩類。不僅如此,當時的汽車價格還有計劃內和計劃外之分。一輛上海牌760K轎車的出廠價格有4000元的差距。
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限制,但當時的決策層和學術界顯然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了轎車進入家庭的必然趨勢。國家科委的研究員王林在一篇論文中寫道:“我國在1990-2000年間的汽車保有量應該為1200萬-6000萬輛,存在著一個潛在的龐大市場。”樂山養蜂人巫錫成是最早擁有私車的人之一,1982年他買了一輛二手花冠,雖然價格貴得離譜,但用來給客戶送貨很方便,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80年代的汽車政策走向總的來說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內逐步放活,從微觀的的角度來看是企業逐步獲得自主權,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是逐漸重視經濟規律。”趙英對記者總結道,“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應該考慮到,任何時代的改革都會遇到許多阻力,也都會首先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無論如何,這10年中國汽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