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8到2008,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距離上來看,這10年都是汽車離我們最近的10年。
對很多人而言,他們的私人汽車史是從2000年開始的。
在2000年10月閉幕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建議》明確提出鼓勵轎車進入家庭,這是我國第一次將汽車消費,轎車進入家庭列入國家發展規劃,也是汽車全面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開始。
2000年,中國的汽車年產量一舉突破200萬輛,僅僅兩年后這個數字就上升到了300萬。在200萬輛和300萬輛之間,是任何汽車人都不會忘記的大事——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汽車業從此進入全新的時代。
入世之后,進入中國的壁壘一一被廢除,合資門檻降低,進口零部件關稅下調,尤其是國產化率要求的放松,令更多對這個巨大市場虎視眈眈的跨國企業爭相進入,合資企業蓬勃發展。
而在大量涌入的外資企業前面,發展了近50年的中國汽車“獨立”的呼聲越來越大,中國人要造“中國牌”汽車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
就在中國入世的2001年,從一年敲打出幾百輛車的小作坊起家的奇瑞和由摩托車廠轉產而來的吉利終于拿到了“準生證”。自此,中國的民營企業開始在低端車型上與外資對抗。
合資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原來國有企業一家獨大的局面有了根本性的變化。目前,合資、民營、國有企業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而這三者所占據的其實是一個愈加廣闊的市場——30年的改革開放令居民個人財富迅速累積,私車消費大幅上揚,從過去占國內汽車市場份額的1/3升至目前的2/3。
6年間,我國汽車產銷量增加了近700萬輛,并奇跡般地保持了總需求在兩位數以上的高增長率。這樣的數字足以證明這10年里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但是還有一些變化是數字所無法表現的,比如中國汽車企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長期計劃經濟體制造成了中國汽車業底子薄、包袱重,能力差、布局亂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先進管理體制的引入。人世之后的逐步放開,讓國內汽車在研發、營銷和標準制定等諸多方面都得到了極大提升。
從中汽公司到發改委,再到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行業管理部門的轉換中,不難看出汽車管理職能的重新劃分,正一步一步清晰起來。
誠如汽車工業協會的專家所言,工信部的成立只是集中了部分發改委管理汽車的職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多頭管理的問題。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改革,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管理體制,中國汽車工業都不可能立刻趕上發達國家,或許我們的汽車工業還需要第二個、第三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