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橫掃全球,中國車市受其影響無可幸免。但換個角度看,影響也不全是負面效應。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機會與挑戰永遠都是對等的。
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證劵被美洲銀行收購、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華爾街金融危機愈演愈烈。這場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金融海嘯的進一步擴大,汽車行業也受到牽連。目前包括通用、豐田、福特等在內的巨頭均已調低了2008年的盈利目標,顯而易見,全球汽車業已經進入萎縮期。而對不在漩渦的中國汽車企業,產生的影響將有多大?
無法置身世界之外
國內汽車不可能置身于世界格局之外,是與我們現在的全球市場地位不可分的。一方面中國汽車市場的集成現象突出,既有北美市場模式上的獨立大市場概念、又有歐洲模式上的統一大市場效果,這就必然會與國際汽車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另一方面,中國的廣泛合作制造模式突出,幾乎所有跨國汽車企業都存在著與中國的合作關系。所以,從根本意義上說,中國汽車與世界不是遠了,而是更近!
與國際市場的融合,對手國內汽車來說,從來沒有哪個時期國汽車應有的國際化地位:同樣,要走國際化市場的最主要理由就是,國內如此龐大的制造量,如果不能盤活國際銷售網絡,就業需要面對的問題,已經不允許企業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視而不見。
沖擊已經開始顯現
與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美國的金融危機對中國汽車市場直接影響有限,主要是以間接影響、連鎖反應的方式起作用。現在,這種沖擊已經開始顯現。
今年下半年以來,沿海地區進出口及工業企業增長速度、增加值及工業效益都出現下行趨勢。再加上股市低迷,消費者預期下降等因素,下半年以來國內汽車熱明顯降溫,廠家與商家的各種促銷手段幾乎達到極至,但終究還是無法挽回車市趨冷的局面。
總而言之,中國經濟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有多大,那么對車市的影響就有多大。從長遠看,還將對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和投資造成一定影響,中國汽車業的發展速度也將回落到理性范圍。
金融風暴孕育機遇
此次美國金融危機至少在兩個方面給我們提供了機遇,一是中國仍然強勁的經濟增長率讓美國大亨們看到了希望,大筆外資紛紛在這時涌入中國。
日前有報道稱,美國麥克庫姆斯和火箭斥資約1億美元認購華晨中國10%至15%的股份,并擬組建合資公司;無獨有偶,巴菲特投資公司旗下中美能源按股公司日前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策略性投資及股份認購協議,以每股8元港幣的價格認購2.25億股比亞迪公司的股份,約占比亞迪本次配售后10%的股份比例。
對于這些美國公司而言,遠離美國本土參與中國市場也許是避免其資產縮水的最好方式,但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由此可擺脫目前虧損的經濟狀況,既可利用國外市場緩解銷售壓力,也可利用外資大力發展后汽車服務,為自己樹立一個不錯的品牌形象。 二是金融危機影響海外汽配市場,令國內企業普遍陷入迷茫之中,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危機也是新的生機。
跨國公司從中國進行配套采購才剛剛開始,當這些公司在本土市場面臨激烈競爭的時候,為降低成本,擴大到中國采購零部件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意味著中國企業配套出口增長的潛力仍然巨大。
近期,歐美配套買家在蓋世汽車網發布詢單頻率顯著增多就是一個佐證。更多的歐美消費者在此時期愿意選擇價格更有競爭力的中國產品,這對中國企業來講也許意味著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