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汽車與火箭資本達成諒解備忘錄將獲對方10%-1 5%的股份:力帆汽車攜手國際保險巨頭AIG;“股神”巴菲特參股比亞迪使戰略資本介入中國汽車的行動達到高潮。雖然對于資本合作的目的當事方各有說法,但仍有觀察家稱,緩解資金壓力是這些“聯姻”的一個共同特點。
車企 大展宏圖的小障礙
前不久,網名“車轱轆話”的某汽車媒體從業者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了篇文章,文章替華晨和火箭資本的合作算了筆賬:根據雙方諒解備忘錄的內容,如果火箭資本以1億美元換取華晨10%-15%的股份,以2007年華晨凈資產60.49億計算,火箭所掏的約7億元人民幣幾乎沒有什么溢價。由此,“車轱轆話”認為,華展是賤賣股份換取資金。
事實上,因車市下滑、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重不利因素造成資金緊張的還不止是華晨。雖然愿意承認資金緊張的企業不多,但依照各企業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資金的巨大缺口是顯而易見的。
口袋里沒有錢,不僅可能難以熬過車市“寒冬”,更可能影響企業的研發投入、延緩企業執行發展規劃。
以華晨為例,按計劃年內將有建設四川基地、與上海汽車自動變速器公司合作研發變速器、開發小汽車M11和A級車、寶馬擴產等多個項目,有業內人士估計所需資金超過40億元,即便與火箭財團合作成功,華晨還有30多億元的資金缺口。
記者在巨潮資訊查閱了華晨和火箭資本的備忘錄的第二天,這份公告從眾多報表和公告中消失。火箭和華晨何時履行這份備忘錄不得而知。
經銷商 隨時可能繃斷的琴弦
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的數據顯示,國內乘用車產銷差距已經接近庫存率的上限,而企業將庫存壓力轉嫁給經銷商的現象非常普遍。不久前,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總經理蘇暉對媒體說:“亞市快成了庫存車的停車場。”
資金是汽車經銷商的造血細胞,貸不到款、資金周轉不開,在很短的時間就可能支撐不下去。根據蘇暉的說法,《汽車品牌管理辦法》并未提供經銷商退出平臺,一般破產的情況比較少,他們減少損失的辦法就是轉讓經營權和場地,汽車經銷行業必然會出現“大魚吃小魚”,整合、收購會越來越多,行業會不斷出現重組兼并。
事實上,除了國內的新疆廣匯、上海永達、河北龐大等大型汽車銷售集團近來加速了擴張步伐外,豐田通商,現代通商這樣的國外金融集團和包括NAG、新橋在內的國外汽車經銷商都已經暗地展開了對國內汽車渠道的爭奪。
“一旦政策放開,國內的汽車經銷商將很難是國際巨頭的對手。”山東大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聶勇對記者說:“對于國內經銷商的未來,我甚至有些悲觀。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調整庫存結構,盡量使進貨和市場需求相一致,使資金流動起來。當然,也盼望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的金融政策能對我們有所幫助。”
的確,除了銷售下滑,從緊的金融貨幣政策是汽車行業資金緊張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銀行和股市 不再是自動提款機
兩年前,交通銀行曾攜手多家國內銀行以銀行團的方式提供北汽36億元貸款,用于克萊斯勒300C和國產奔馳兩個項目。這樣的大手筆對眼下的汽車企業來說已經成了美麗的過去。
而前不久,同樣是面對北汽集團的貸款要求,某商業銀行的回應則要審慎得多。這家銀行內部人士透露,銀行不得不考察單一車型的銷售旺盛是否代表了整個北汽盈利能力的加強。北現摩比斯零部件系統以及北奔盈利現狀也被納入觀察范圍。如果對北汽這樣有國資背景的大企業集團來說貸款都變得越來越困難,行業內其他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處境可想而知。
除了貸款,另一條融資途徑是股市。但是,想從當下的股市里拿到錢談何容易。
隨著股市的持續低迷,包括一汽集團、廣汽集團,北汽集團醞釀已久的整體上市計劃都放慢了腳步。另外一些在港上市的企業回歸A股的進程也變得前途叵測,長城汽車登陸國內A股市場的申請就被證監會否決。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一個月內兩次降低存、貸款準備金利率,金融界人士稱,這是貨幣政策逐步放松的前兆。也許對于備受煎熬的汽車廠商而言這是個利好消息,而不少業內人士已經開始思考,如果發生更嚴重的車市下滑,中國汽車行業的鏈條會不會出現美國房地產似的大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