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經濟形勢巨變一樣,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商用車行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56年我國第一批卡車下線至今,算起來我國商用車已經有5。多年的發展歷史。然而,中國商用車真正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則是改革開放的近30年。
30年前的1978年,當時載貨車年產銷量僅有9.6萬輛,而客車的產銷量是零。但到了2007年,中國載貨車年銷量達到214.45萬輛,客車年銷量達到34.95萬輛。也就是說29年中國商用車銷量增加了整整25倍。
市場經濟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中國計劃經濟年代終于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市場經濟。過去,由于企業處于賣方市場,毫無生存和競爭壓力,管理者也沒有想到去了解市場需求,提高工藝,改進產品。
伴隨著載貨車需求量連年增長,市場經濟帶來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企業才逐漸認識到進行技術改進、提高產品性能的重要性。
自主研發能力大幅提升
載貨車的引進與乘用車不同,整體買進的幾乎沒有,大都是關鍵件的引進,其他的都是自主設計,所以很好地延續了自主設計、自主建設、自主開發的主旋律。正是這種自主發展,才換來了植根于幾代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品牌,這種品牌的影響力也成為抵擋進口產品最有效的武器。
當前,乘用車合資企業越成功,將來推出自主品牌的可能性就越小。不是沒能力或不想推出,而是自己已經推出的洋品牌太深入人心了。令人欣慰的是,國產載貨車在這方面正好相反。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數據統計,2007年在商用車領域,中國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接近90%,其中載貨車銷量中自主品牌占94%。
產品結構趨于合理
從中型一統天下到重、中、輕、微型并舉。中國載貨車剛起步時,考慮到中卡通用性強,在當時的公路狀況下,一汽和東風選擇了仿制前蘇聯的中卡產品。這使中卡在改革開放前期占據主導地位,重卡和輕、微卡嚴重缺乏,從而使大噸位的貨物拉不了,小噸位的貨物又浪費運力,對我國運輸業造成很大困擾。
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缺重少輕的難題已得到根本解決,至2007年底,中卡市場份額已減少到11.0%,重卡增長到22.7%,微卡增長到14.7%,而輕卡則增至51.5%。這意味著我國載貨車產業的產品結構基本與國際接軌。
整車出口連年高速增長
如前所述,目前中國載貨車市場上自主品牌的占有率高達94%。國內載貨車企業不但成功地擋住了洋品牌,而且近年還走了出去,占領了國際市場。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7年中國載貨車行業共計出口整車27.58萬輛,同比增長62.3%。
現在,載貨車已出口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時尚現代的外觀、與國際同步的技術、良好的性能水平、可靠的質量、及時到位的售后服務、極具競爭力的性價比使中國載貨車深受出口國當地用戶喜愛。為提升中國汽車的國際形象做出了巨大貢獻。
客車產業比肩世界
與載貨車相比,中國客車業的起步晚了整整10年,直到1965年,國產第一輛客車才正式下線。改革開放后的1985年,客車產量才開始進入1萬輛級。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客車業的輝煌。
業內專家通過比對發現,若以客車進口和技術貿易許可輸入再到客車出口和技術貿易許可輸出為標志,中國在最近30年建立起來的現代客車生產體系,其發展歷程相當于歐洲客車過去50年所走過的道路。
目前,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客車制造中心之一。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7年,中國7米以上大中型客車接近12萬輛的年產銷量,占據世界市場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額。這足以說明中國已確立了世界客車制造超級大國的地位;2007年中國客車出口的高速增長更表明了中國客車正在世界客車市場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