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整車價格上漲以及汽車市場整體不景氣,但作為汽車產業鏈下方的布局分散,規模小、技術相對落后的零部件供應商,卻受到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和整車企業降低成本的雙重擠壓。基于這種現狀,我們特邀請整車、零部件企業以及業界專家三方對成本壓力下的整零關系進行一番探討。
劉科強:市場最能體現平等性
對于陜汽來說,上半年提高了整車銷售價格,讓用戶承擔了一部分,但價格上漲幅度還不及成本上升的一半;剩余的上漲部分就由企業內部消化。
陜汽內部降成本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從原材料采購、產品庫存、減少浪費等加強內部管理;二是要求零部件廠價格上降低幾個百分點,這對于整車控制成本來說無可厚非。
當然,這會導致零部件廠可能不再跟我們合作,更有可能提供的產品會“以次充好”。所以,我們同時要求必須以保證質量為工作前提,因此陜汽一直在強化“質量控制”。
至于整車和零部件廠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在我看來,是最為正常的事。每年買賣雙方都會在締結合同時進行艱苦談判,包括陜汽和康明斯之間也是如此。
在市場中競爭最能體現平等性,無論企業身份如何。即便是汽車集團內部的零部件廠狀況好一些,但實際上也在一直倡導市場化。
所以,面對成本上升,無論整車廠、零部件廠壓力都一樣,大家要“共渡難關”。
徐本光:面對現實、不等不靠,適應市場
作為配套企業,特別是商用車零部件企業,確實承受著來自成本上升的壓力。我們沒有“等、靠、要”,而是一直在尋找出路。
首先就是降內耗,通過減材節能、加強核算、改善管理等以降低生產成本;其次就是不斷改進工藝和尋求技術創新。在承受利潤下滑的同時我們還在追加投資新技術,以立足長遠地降低成本、提高產品效益。
“誰掌握市場,誰就有話語權”。處于產業鏈下端的零部件廠要學會面對現實、不等不靠、適應市場,否則也只能被淘汰。
當然,這次考驗,客觀上對很多零部件企業的技術升級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對于資源消耗型、內部管理不完善的企業也是個重新整合的過任。
面對成本上升,“社會責任”是不可回避的,各方企業都需要鼎力承擔、共同渡過。
作為汽車零部件企業,希望在以自主品牌為主的商用車及其零部件領域,政府能給予更多政策導向上的支持。因為只有不斷壯大自主品牌,中國汽車產業才能真正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趙藝林:零部件企業只能在合作中發展壯大
整車和零部件屬于同一產業的兩大板塊,他們始終需要在協調中發展。產業發展好的時候,一起享受成果;產業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必須共同承擔。
首先,這與整車,零部件企業所處的“產業鏈”中的上下游位置有關。位于上游的整車企業無疑處于主動地位,面對市場壓力自然就會對零部件商施壓,而零部件要“參與”到這一鏈條中,就需要搞好關系,吃點虧。至于“壓力”,誰處于產業鏈條末位,誰就承擔更多的壓力,這在各行各業都是很正常的。
其次,這一現狀跟其所處的“市場地位”也有關系。零部件產業比起整車發展相對滯后,近年才逐漸獨立出來自主發展,這樣,在原本“主從”關系中就處于更加“弱勢”。有些小的零部件企業不能承受壓力倒閉了,很正常,像國外汽車產業中每年也有企業自然淘汰。所以,“市場地位”中“強勢”和“弱勢”各有存在的道理。
我們的零部件企業倘若能發展成博世一樣,那么就可以利用“強勢”控制整車廠,在歐Ⅲ技術上,整車廠不就處于了受控地位?
所以,“轉嫁”是不好的“導向”,零部件企業需要和整車搞好關系,不斷強化自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