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生態哲學的角度看,馬克思、恩格斯對人、自然與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豐富的生態學方面的科學觀點。囿于時代和歷史實踐,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生態哲學的思想散見于其文本之中,并沒有形成一個體系。通過對他們主要文本的解讀,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主要內容包括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互制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社會制度根源等三個方面。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自然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8-0021-03
生態問題是21世紀人類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不得不面對的生存悖論。這種現實的嚴重性迫使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期望從理論層面上尋找解決生態問題的良策。馬克思恩格斯畢生都在關注和思考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對于人、自然與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豐富的社會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方面的科學思想和觀點。因此。從生態哲學角度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進行新的研究,發掘其當代價值,對于當今人類擺脫全球性危機,走出生存困境,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研究的合法性
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個前提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有沒有關于生態的哲學思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回答什么是生態哲學。“生態學向人類生態學發展這是生態學走向哲學。”當生態學進入人與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問題研究層次時就具備了哲學的屬性和品格,生態學的規律不再局限于某個具體領域,它逐漸成為觀察世界的尺度,成為一種世界觀;當“人”成為這一學科的研究對象時,它不僅關注“是”的問題還關注“應當”的問題即倫理道德問題開始納入考慮的范圍。
生態哲學的對象包括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及其相互關系和規律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領域,德國哲學家漢斯·薩克塞認為,“生態學就是探討自然、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聯的”。人——自然——社會復合生態系統或自然——技術——社會的關聯都可以概括為人與自然的關聯,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生態哲學研究的基本方向。就生態學通過特有的考察方式認識到一切生命體都是某個整體的一部分而言,生態哲學的任務就是要把人是整體的一部分這個通俗道理告訴人們:就生態哲學從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去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來看,它必然會研究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而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才能解釋清楚。以此來看。生態哲學是從人的實踐角度去認識和解釋世界的,因此,有機性、整體性、關系性和辯證性是生態哲學認知和解釋世界必不可少的視角。
對挖掘和探索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努力。許多人提出質疑。目前。一個相當流行的看法是:生態問題是20世紀后半葉凸現出來的新問題。而誕生于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是找不到關于生態問題的論述的。國外一些學者認為,生態觀點的產生及生態問題的解決是后馬克思和后自由的立場,或者說是后現代的立場,“綠色”不在馬克思視野之內;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馬克思是反生態的,他們指責馬克思和恩格斯:(1)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2)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立場上,否認外部自然的內在價值;(3)過分強調同自然沖突的一面,忽視了同自然和諧的一面;(4)否認人的基本價值。他們認為在馬克思的人類中心主義中,在其工具論的自然觀和通過技術控制獲得解放的問題中,馬克思并沒有超越西方傳統中致命的非生態的二分法。國內的許多學者雖不贊成馬克思哲學是反生態的。是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但對尋求“綠色馬克思”還是持保留態度。他們認為,大規模的環境和公害問題是馬克思之后的事情,尋求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是強人所難的。
“生態學”和“生態哲學”與其它概念一樣,是對事物、現象和規律的抽象和概括,是事物和現象充分發展的產物。是認識成熟的表現,是“名”。在此概念產生之前,人們對相關內容存在不同層次的認識。因此,人們不能因為“生態學”和“生態哲學”等概念出現在馬克思之后,就否定馬克思具有生態哲學思想。在“生態學”概念提出之前,只有馬克思辯證地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把人與自然的和解作為理想目標之一;只有馬克思比較深入地論述了人、自然和社會三者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馬克思是站在生態立場和生態哲學立場上來看問題的。可以說,馬克思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生態學家,而且更確切地說,他是生態哲學家。馬克思的有關生態哲學的“思想和觀點不僅是深刻而成熟的,而且是系統而全面的。”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當代闡釋是時代發展的訴求
歐洲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攫取自然資源能力的提高以及高度膨脹的消費欲望,極大地刺激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曾自豪于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醉心于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權力。但是,人類在展示自己征服力量的同時,忽視了這種征服力對自然界的破壞作用。20世紀60年代以來,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繼之而來的是糧食、人口、自然資源和環境污染的壓力,直接沖擊著社會的經濟發展和人類的生存。與輝煌成就伴隨而來的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物種滅絕、植被破壞、土地退化等惡果,逐漸地從局部擴展到全球,越來越明顯地威脅著地球的自然環境和人類的未來。可以說,迄今人類所經歷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以,協調經濟發展、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矛盾,已成為當代社會發展急待解決的焦點問題。
面對生態危機全球化的趨勢,嚴峻的生態環境迫使人們反思傳統的自然觀、發展觀,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建設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人們都在為此殫精竭慮、獻計獻策。各種思潮與學派層出不窮,紛紛關注或試圖從不同的角度與層面去解答這些問題。但是,更多的人將視線集中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上,努力挖掘他們理論中蘊涵的生態哲學思想的情華,從中尋找解決生態問題的良策。作為發展中的國家,中國也開始面臨著大規模的生態環境問題。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已經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為了盡可能避免發達國家曾經遭受的生態問題,我們必須向馬克思尋求相關的哲學智慧。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處的時代,生態問題并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他們當時所面對的,主要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矛盾,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推動社會制度的變革,他們的主要精力。也更多地投入到無產階級解放這個偉大斗爭之中。盡管如此,他們也沒有忘記,人類還面對著另外一個根本問題:即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在他們看來,人類社會面臨著兩大變革,那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與自身的和解”。他們始終把這兩個“和解”作為自己最終的目標。由于特定的歷史條件,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關于人類本身和解的內容是大量的、突出的。而關于人類同自然和解的內容只是零散地分布在卷帙浩繁的著作中。由于時代的原因,馬克思恩格斯的后繼者們,更為關注的是他們的唯物史觀與階級斗爭學說。以至忽略了其中有關生態問題的論述。因此重讀馬克思恩格斯被遮蔽的生態哲學思想,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本內涵,闡發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內蘊與價值取向,為解決全球生態危機和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撐,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重要途徑。也是當代實踐發展的理論訴求。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主要內容
囿于時代和歷史實踐,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對生態環境問題做專門的系統研究,有關生態哲學的思想散見于他們的自然觀、實踐觀、社會觀和歷史觀之中,并沒有形成一個體系,但體系上的不完整并不掩蓋思想上的深邃和洞見。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主要文本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生態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在實踐基礎上實現自然與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是其生態觀的主題。又是貫穿于他們生態觀的主線。
(一)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當然也是自然界這個大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因而人也就必定有自己的自然規定性。人的血肉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其發展受制于生物學規律。“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置于自然之中,自然要受到其他自然物的制約。”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賦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是作為秉賦和能力、作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的;另一方面,作為自然的、有形體的、感性的、對象的存在物,人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馬克思認為人類是自然界中的一員,而非外來的征服者;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而非單純的改造對象。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人與其他自然物有著共生共存的關系。
其次,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馬克思看到人的自然限度,承認人是有死性的存在。為了生存,人必須從自然界中獲取生產生活資料。馬克思認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界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人類在生產中經過人與自然的物質、能量變換,把自然這個無機的身體部分地變成了自己有機的身體,維系和延伸著人類的物理存在;“從理論領域說來,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
最后,實踐是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中介。實踐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有著重要的位置,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界、人類和社會歷史統一于實踐之中進行考察,突破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對立起來的自然觀念,把對自然的理解融入對歷史、對社會實踐的理解之中。揭示了自然界通過人的社會實踐不斷地被人化的實質。使人與自然形成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關系。人改造自然的活動既有主動的一面。又有被動的一面,勞動和創造受自然的制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地運用自然規律。”人在實踐中只能尊重自然,按照自然顯現出來的規律來改造自然。人的目的的設定必須從屬于自然物質的規律性,“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
(二)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互制約
人本主義者和形而上學者脫離人與人的關系去孤立地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而馬克思和恩格斯緊密結合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來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正像人對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自然的關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規定”。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彼此交織、互為中介,他們把人與自然的關系放在以勞動為中介的社會生活中來考察,在實踐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同時發生的。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即以物質生產為核心的人類實踐決定和制約著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從縱的方面來看,人和自然關系的動態發展,不斷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橫的方面來看,不同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決定著人和自然關系的特殊性。從而決定著人和人關系的特殊性。同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過來又制約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這是因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人是一定社會中的人,現實中社會關系的異化勢必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關系所組成的社會,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就不能不起著強有力的制約作用。這種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由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關系所決定的生產目的、由生產目的所決定的生產模式、由生產模式所決定的技術發展模式等等,對人和自然的關系起決定性影響,以至于如果我們不改變一定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就不可能改變一定的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只有在把握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才能正確解釋和說明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與解決人與人的矛盾必須同時進行。
(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社會制度根源
馬克思早就預見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會對自然資源造成破壞。因為他看到了勞動過程所蘊涵的兩重性。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現實活動。勞動的社會形式可以有助于這種物質變換的順利實現,促成人與自然的和解,也可能以扭曲的形式實現這種物質變換,導致人與自然的分裂。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了勞動的異化。“異化勞動”這個范疇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反映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關系,這是構成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異化勞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勞動者的勞動與他生產的產品相異化。勞動與產品之間的異化關系,是自然人化過程中人與自然的一種特殊的、不和諧的關系。勞動者同自己產品的異化,也就是他同整個自然界、整個外部世界之間關系的異化。在異化勞動中,人類喪失了自己的目的,異化為自私的個人,“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勞動的異化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異化關系。也直接導致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第二,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馬克思指出“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勞動者同自己產品之間的異化關系是勞動活動本身異化的結果。根據馬克思的觀點,人和自然界是一體的,勞動應該是人的本質的體現,是人的需要,是一種自愿的活動。人只有通過實踐勞動才能實現與自然界的真正統一。但是在異化勞動中,勞動成為人們不自愿的活動,成為一種被迫的強制勞動,一旦強制條件停止,人們就會逃避勞動,這就改變了勞動對人的意義,也違背了人與自然本應有的整體性關系。既造成自然界物質的正常循環被擾亂。也造成人與人社會關系的扭曲。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在擾亂自然界物質循環的同時,也損害了人類自身。人的生活。就是通過生產勞動這個中介,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一方面獲得自然的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另一方面又把消費中不需要的廢棄物返回自然。它們是人與自然物質變換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環節。需要強調的是,勞動不只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中介,它更具有調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趨向合理發展、良性循環的作用。但是在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下,對人有害、短期內又難以被自然界通過物質變換來解體的廢棄物被大量地排向自然界,擾亂和破壞了自然循環,既損害了自然界,也損害了人類自身。正如馬克思所揭示的,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不僅有創造性的一面,而且還具有摧殘人的一面。按照馬克思當年的構想。要克服異化勞動,就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就要實現共產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無止境地獲取利潤是人對自然破壞性開采、自然界生態平衡破壞、自我凈化調節功能減弱的根本性原因。只有揚棄資本主義制度,只有把生態革命和社會革命相聯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實現“使自然界真正復活”,“使人和自然之間的矛盾真正解決”的歷史使命。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