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科學觀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演變過程,近代以來這種演變主要表現為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分裂與融合。在這種背景下,波普爾受康德的深刻影響,在批判前人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完善的科學觀。關于波普爾的科學觀,學術界意見不一。筆者認為,波普爾的科學觀強調科學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在他的科學哲學思想中處處閃爍著人文主義的光輝。研究波普爾的人文主義科學觀對于我們今天進行科學哲學的研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波普爾;人文主義;科學觀;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8-0041-03
一、科學觀及近代人文主義科學觀的發展
科學觀是指一定時期人們對科學及科學發展的整體認識。近代以來。科學觀的演變主要表現為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分裂與融合。科學主義偏重于科學理論和語言,強調科學的純粹性。培根的經驗論和笛卡兒的唯理論奠定了這種科學觀的基礎,休謨則通過否定形而上學將唯科學主義科學觀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現實中,自然科學在改造世界中取得的成功進一步導致了人們對它的推崇,而人的價值和意義被日益忽視。文藝復興使人們重新思考和關注人的地位和價值,作為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康德看到了科學主義的弊端,并試圖建立人文主義科學觀,他說:“我們的理智不是從自然界中引出規律而是把規律強加于自然”。康德借助于理性的批判使人重新回歸到無論物理世界還是道德世界的中心地位,可惜的是,由于對于形而上學解釋力的不信任,他的嘗試并不成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唯科學主義的發展也日甚一日。但是康德以及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卻為人文主義科學觀的建立打開了第一扇門。人文主義科學觀受人文主義哲學思潮的指引,人文主義哲學偏重于理解人(尤其是個人)的生命,倡導人的價值。19世紀中葉產生的生命哲學、唯意志主義、現象學、存在主義等都是人文主義哲學的代表。人文主義哲學為人文主義科學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人文主義科學觀表現為反思科學的種種不良后果,重新思考科學理性與人的關系問題,強調科學發展中的人文精神、人文價值。進入20世紀以后,人文主義科學觀的代表人物有費耶阿本德、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
波普爾早年深受邏輯實證主義的影響,對于科學知識的增長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仔細思索,他發現邏輯實證主義把知識的起源歸為經驗觀察的說法是不可靠的。康德作為近代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對波普爾科學價值觀的最終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幫助他建立了理論先于觀察的思想。波普爾認為,康德“……的故事就是一個借助知識獲得解放的故事”,他把康德的倫理學精神概括為:“敢于做自由的人,也尊重別人的自由”。波普爾的人文主義科學觀深深地蘊涵在他的科學知識增長模式中。波普爾的主要著作有《科學發現的邏輯》《猜想與反駁》以及《客觀知識》等,通過對這些著作的研究,我們會發現,波普爾的科學觀實質上是一種人文主義科學觀。
二、波普爾科學觀的人文意蘊
在波普爾的著作中,他一直強調人對于科學知識增長的關鍵地位和作用,科學的本質是屬人的。科學的最終目的同樣是屬人的,是為了人的解放與自由。
(一)借助于康德——“第一個清楚地認識自然科學之謎的哲學家”的理論,波普爾重新樹立了人在科學知識增長中的主導地位
波普爾說“一個哲學家所能做的……可列入他的最高成就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出前人未曾看出的一個謎,一個問題,或一個悖論”。波普爾分析說,作為牛頓的先驅,哥白尼曾經清楚地認識到,從歷史或發生的觀點看,觀察并不是一個人的觀念的源泉。觀念先產生,并且它對于解釋貫徹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這些觀察必須根據這些觀念解釋。觀念是觀察的前提。因此,康德的偉大貢獻之一就是他看到,那種認為牛頓的理論是從觀察推出的觀點是荒謬的。波普爾從直觀上、邏輯上以及歷史三方面分析了康德對于牛頓的批判。康德意識到了這樣的事實:和天文觀察一樣,甚至物理實驗在發生上也不先于理論。康德說“我們的理性只能理解它按照它的設計創造出來的東西:我們必須強迫大自然答復我們的問題,而不是拖住大自然的裙帶,讓她牽著我們走”“……未經事先周密計劃作出的純屬偶然的觀察,不可能……與規律相連接。而規律正是理性所探尋的東西”。
從康德的論述中,波普爾認識到我們必須從問題出發,讓自然面對假說,要求自然對我們的問題作出回答,而不是相反。正是在自然回答人的問題的過程中,科學知識得以形成和增長。根據波普爾的觀點,屬于人的問題是科學知識增長的起源。很顯然,問題恰恰是人的精神、意識積極能動的活動的結果。從問題出發這種認識是唯科學主義的禁忌,卻是人文主義科學觀的生動表現。
波普爾對于規律的認識與康德的態度有不同的地方,但是。他卻從康德那里找到了對假說、觀念和理論的肯定。波普爾把康德那句名言,即“我們的理智不是從自然界中引出規律而是把規律強加于自然”,稍加修改,變成了“我們的理智并不從自然界引出規律,但試圖(成功程度不同地)把理智自由創造出來的規律加于自然”,這就使我們不難把握這一點,即:理智自由創造出來的規律即是人對于科學的設想,科學源于猜想使得我們的宇宙帶有我們心靈的印記。同時,波普爾還使我們意識到,我們所謂的感覺材料不再是“客觀的”,“非人屬性的”,我們在消化我們的感覺材料時總是主動地把我們的理智的秩序和規律加于這些材料。可見,從科學發展的一開始,它的價值就在于為人服務。
(二)錯誤之于科學的重要性,是科學的人性方面的重要表征
波普爾建立了科學知識可錯論。即:科學源于猜想和假說,而猜想和假說是充滿非理性因素的,是可錯的,科學知識的增長過程就是不斷糾錯的過程。我們不難理解,科學知識的可錯性是人的可錯性的外延。在波普爾的科學知識增長模式中,人的錯誤往往對于科學知識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可證偽性的基礎,即是科學分界的基礎。波普爾在《波普爾科學哲學選集》中說,“我的著作是想強調科學的人性方面。科學是可以有錯誤的。因為我們是人,而人是會犯錯誤的。因此,錯誤是可以原諒的,只有不去盡最大的努力避免錯誤,才是不可原諒的。但即使犯了可以避免的錯誤,也是可以原諒的。”波普爾認為,“先是人,然后才是人創造了科學。既然人會犯錯誤。那么這種特性就會反映到科學中來,因此,科學家是會犯錯誤的”。由于人是可錯的。我們可以不再將不可認識或者認識的錯誤歸咎于我們之于上帝或者其他主宰者的罪惡,并徹底與權威決裂,真正從人本身的實際出發去發現和批判科學理論。波普爾認為:“夸大科學的權威性是不對的,人們盡可以把科學的歷史看作發現理論,擯棄錯了的理論并以更好的理論取而代之的歷史”。從波普爾的論述中我們看到,對錯誤的認識是對人性特點的全面把握,他始終在理解人性,強調科學的人性方面。
(三)批判理性的建立使人的理性能力成為科學知識增長的動力
“構建科學的哲學。拒斥形而上學。認為哲學不是知識的體系。而是一種活動的體系”是唯科學主義的一大特征。康德對于形而上學是失望的,因而他訴諸理性,“他的哲學目的是通過對人的理性能力詳加探討,研究知識的起源、范圍和界限。以便最終回答批判所關心的兩大問題即自然必然性的原因和人的自由的原因”。雖然波普爾本人對于哲學同樣不抱過多的信任——盡管我們發現波普爾的科學觀是人文主義科學觀。但他依然認為哲學是有意義的,他說“我們都有自己的哲學,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這一事實,并且我們的哲學是沒有多大價值的。但它對我們的行為和生活的影響卻常常是破壞性的。這就使得我們必須通過批判來改進我們的哲學”。波普爾深刻地認識到,“人文主義”或者“人文主義的”不是“人文科學”,即我們不能把人文主義狹隘地局限于歷史、哲學和文學等學科。他繼承了康德的批判精神,他的科學增長模式強調要充分運用人的批判理性來推動科學發展。波普爾反對自然科學必須接受來自第一哲學的原理的學說。他認為,同純粹數學或應用科學相對立的自然科學屬于人的意見領域,因而是可以批判的。
人文主義的一大特征是關注人的精神的成長,而這正是波普爾的科學知識增長模式的終極價值導向。波普爾說人的精神成長歸功于其他人的批判,因此合乎理性就是準備傾聽批判。反之。理性的批判的目的之一就是人的精神的成長。同時可以使我們超越主觀主義和唯意志論,從而使人避免陷入極端的、近乎唯心的人文主義。波普爾說“如果說人文主義關心的是人類精神的成長,那么,人文主義的傳統不是批判的和合乎理性的傳統,又會是什么呢”理性是人性的重要內含,是人的獨特性表現之一。批判理性則強調人的批判精神之于理性的重要導向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波普爾是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文主義者。
(四)波普爾的“世界3”是以人的精神自由為前提的
波普爾把知識區分為主觀知識和客觀知識。所謂主觀知識是“預期”和“信念”,指那些天生的意向和意向的獲得和改變。包括具體的精神、氣質。客觀知識是由各種已知陳述組成。包括人類語言表述的理論及思想內容。客觀知識被波普爾稱為“世界3”,所謂的客觀不是指唯物主義所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指可以被主體間相互檢驗。“世界3”在波普爾那里是相對“世界1”和“世界2”而言的,他把物理客體或物理狀態的世界稱為“世界1”:把意識狀態或精神狀態。或許包括行為意向的世界稱為“世界2”。“世界3”不是孤立的、純粹的,“世界2”一經表述或者形成文字——無論通過何種方式就納入“世界3”。科學的分界完成于“世界3”。不難看出,波普爾的“世界3”中即包括了所謂的純粹的科學。也包括那些科學觀念、方法等等。波普爾認為。歸納或者演繹等規范性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人的批判理性——是批判理性,而非科學理性才相對可靠。科學不是純粹的經驗積累或者方法的演繹,而是存在理論架構的變化。這種理論架構的變化是人滲透著人的精神的。
波普爾認為知識的白板說是錯誤的,他的理由是在生命進化和一個有機體發展的每一階段,我們都必須假定具有傾向和期望形式的某種知識存在,即背景知識的存在。從中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背景知識的實質是人的精神成果的積累。波普爾的“世界3”存在的前提是“世界2”,并且“世界2”與“世界1”能夠互動,即依靠精神、意識的力量來完成“世界3”的建構。波普爾強調精神在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所建立的聯系,根據波普爾的邏輯,如果失去精神的這種聯系的作用。“世界3”的理論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把傾向和預期歸為背景知識,這本身就是對人性的肯定。與此同時。強調對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繼承性,強調人的精神力量對于科學的重要性,這是人文主義的要求之一。
持反對意見的人或許會說。波普爾的“世界3”是對科學與人性的割裂。事實上,正如我們所強調的那樣。根據波普爾的思想,“世界3”的內容不僅僅是科學。“世界3”的增長必須依賴人的意識和精神。波普爾的“世界3”如果失去了“世界2”的支持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把“世界3”作為單獨的世界加以區分恰恰是對人的創造性精神的尊重,是人文主義精神的弘揚。
綜合來看,波普爾的人文主義科學觀具有如下特征:強調科學活動中人的主觀精神對于科學知識增長的決定性作用,把人的自由作為科學知識增長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人不能從屬于科學,科學是屬人的,認識的目的在于向真理的逼近并最終使人能夠認識;打消科學的優越性,一切理論都是猜測性的,是可以批判的。可見,波普爾的科學觀深深地印有人文主義的烙印。
三、波普爾人文主義科學觀的當代價值
波普爾的人文主義科學觀不同于傳統科學觀,他反對科學知識的絕對客觀化、純粹化。反對將科學的功能無限擴大。科學的起源就是“問題”以及對解決問題的期待和預見。同時,波普爾的科學觀又有別于傳統的人文主義科學觀,他反對過分強調哲學的功能和人的中心地位,更不同意將科學與人文人為地分裂。那樣既不可能也無益處。波普爾沒有簡單地將科學與人文糅合到一起。而是通過分析科學知識的增長過程以及增長方向,讓我們切實地看到,無論是科學發展的內在特征還是外在表現上,科學與人文都是不可分割的。我們之所以說波普爾的科學觀是人文主義的,是因為在波普爾的所有關于科學的思想中。都閃爍著人文主義的光芒。波普爾的人文主義科學觀對于我們今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強調人文主義科學觀,有助于培養和理解完整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是人類精神的最深層表達。科學精神作為人類精神的重要方面,涵蓋了理性、求真等基本原則,但卻不能完整地進行反思,科學精神的目的性中缺乏對自由與發展的追求。因而科學精神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更多是功能性的,缺少終極關懷。波普爾的人文主義科學觀,使人在追求真理中實現自我,而不至于使人在科學中失去自我。波普爾的科學觀恰恰可以使人和人的屬性充盈在科學內部以及科學發展的過程中,這既保證了科學的屬人性,又使人尊重科學,不至于喪失科學性。
第二,用人文主義引領科學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把握科學發展的脈搏和方向。在對待科學的問題上,唯科學主義將導致科學的失控或者不可知論;而人類中心主義(人文主義的極端形式)又使我們失去了認識能力,不利于認識的進步和對世界的改造。人文主義所包涵的東西,如果用波普爾的標準來衡量的話,更多的是不可反駁的價值標準性的東西,因而,它無所謂科學與否。然而,畢竟人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我們認識和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科學認識的進步歸根到底是人類精神的成長。因此,在科學認識問題上必須從人的本質出發,用人文主義精神引領科學認識。波普爾的科學觀把人的價值深藏于科學結構內部,讓人的精神與科學一道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選擇。
第三,強調科學的人性方面是消除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隔閡的主要途徑。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割裂。進而發展成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兩種文化的對立,其中的原因和歷程是復雜的,但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應當是統一的,這是由人的本質決定的”,“人既有物質的力量,又有精神的力量”。實現兩種文化的融合,必然要從人的本質出發,同時考慮科學的本質和發展現實。波普爾強調科學的人性方面,恰恰是從人和科學的本質出發來考量的。科學的人性方面是科學的本質的深刻體現,是對科學理性的逆推。既然科學具有人性的方面,那么就不可能將科學與人文割裂。因而,我們可以說,樹立人文主義科學觀可以作為實現兩種文化的主要途徑。解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沖突需要在具體實踐中從問題出發一步一步地展開,首先要從建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聯系做起。波普爾已經在努力了。他說:“向社會科學唯一敞開的道路。乃是忘卻一切口頭之爭,借助一種在所有科學中根本相同的理論方法,去解決我們的實際問題。我所指的,乃是試錯,發明能夠在實踐中檢驗的假設,以及使它們歸于實踐檢驗的方法”。同時,“哲學問題變得越純粹,就越會喪失其原始意義,它的討論就更易于墮落為空洞的文字游戲”。自然科學需要和哲學及其他人文科學相結合,單純的研究勢必會造成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裂。
薩頓說:“科學是我們精神的中樞。也是我們文明的中樞。它是我們智力的力量與健康的源泉,然而不是惟一的源泉。無論它是多么重要,它卻是絕對不充分的”。因此,“我們必須準備一種新的文化一個審慎地建立在科學——在人性化的科學——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義”。或許,波普爾的人文主義科學觀與薩頓倡導的新人文主義有一定意義的差別。但是波普爾所做的嘗試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他為我們開辟了一條新的科學認識之路。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