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性都市報的經濟新聞報道與專業性經濟類報紙或中央級綜合性報紙的經濟版相比,存在明顯劣勢。目前的競爭手段無非是新聞報道上“揚長避短”,本文擬從實際操作中對都市報經濟新聞報道從報道視角、題材選擇、寫作手法及情感色彩等方面進行辯證思考。
關鍵詞:都市報;經濟新聞;平衡報道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8-0131-02
無論與《經濟日報》、《中華工商時報》、《中國經營報》、《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等專業性經濟類報紙相比,還是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級綜合性報紙的經濟版相比,作為地方性報紙的都市報經濟新聞報道明顯處于劣勢,這主要表現在權威性、專業性、精深性不足,所以,就有人建議都市報的新聞報道要“揚長避短”:避開那些國際題材、專業性強的硬性題材,避免使用嚴肅的材料和語言,而使都市報的經濟報道地方化、溫情化、社會化。這固然有其道理,但在這種理念指導下的經濟報道。往往囿于地方企業的動態信息發布,日常生活如何省錢的瑣碎事件,陷入“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境地,拖了整張報紙的后腿。所以筆者認為對都市報經濟新聞的報道方法仍需辯證的看待,這就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辯證關系。
第一,報道視角的“寬窄平衡”。經濟新聞從廣義上報道的是人類的經濟活動或與經濟活動相關的事件與現象,我國經濟新聞報道的理念,從起始的強調專業化視角,逐漸發生了變化,正在經歷從經濟現象、案例向經濟視角的轉變。對此,《經濟半小時》節目制片人高先民說:“經濟的內涵已經改變了,過去經濟是一個圈,圈內是經濟,圈外是其他領域,截然分明,現在經濟是看世界的視角和尺度。任何題材都可以作經濟的解讀,尤其是過去一些不被納入經濟報道領域的話題,在表象背后,都是經濟問題,這就拓展了報道的空間。”
《經濟半小時》的新聞報道題材從狹窄到寬闊的變化,實質上反映了經濟報道理念的本質變化:過去強調在經濟的領域做深,到確立以經濟的視角看待問題。這種理念影響了整個媒體的經濟報道,出現在報紙上的不僅僅是干巴巴的數據、普通人難以理解的貨幣金融,更有一些社會問題、體育問題、法律問題進入經濟報道的視野。如“拐賣婦女兒童”、“F1進入上海”,都曾經被做過經濟解讀。
經濟報道視角從狹窄到寬闊的變化,是基于“任何人類活動都可以做經濟學分析”的理論?!度祟惾粘P袨榈慕洕鷮W》作者加里·貝爾克寫到,經濟分析適用于全部人類行為,這些行為涉及貨幣、價格、決策、感情、貧富、男女、智愚、生育、教育、犯罪、婚姻等。所以,報道題材頓時廣闊。都市報當然歡迎并接受這種理念,報道題材也從起初的財經、政券擴大到許多社會問題,豐富了版面的內容,提高了可讀性。但必須求得平衡。因為都市報本身已經是一張綜合性報紙,報道的事件非常廣闊,如果經濟新聞版一味追求“以經濟的視角”,稍有不慎,便會將版面僅有經濟特色淹沒在社會新聞之中,失去自己應有的影響力,這無疑是經濟新聞報道的失敗。對經濟新聞報道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不僅應該豐富版面的報道內容,更應該固守經濟新聞本身的特色,對一些重大政策、事件,堅持作專業化、經濟化的分析。這樣才不至于丟失都市報經濟新聞的本來功能,在數量繁多的社會新聞中從中立足。
第二,題材選擇的“遠近結合”。都市報作為區域或地方報紙,理所當然應該運用好新聞價值“接近性”這一優勢,集中做好地方經濟報道,特別是進入WTO以后,地方媒體如何立足,各路專家紛紛獻計獻策,建議區域性或地方性報紙立足自身,打好“地域牌”,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根據調查顯示。居民最希望從報紙中得到的經濟信息是“本地經濟新聞”,占到84.1%,而國家宏觀政策(62.9%)、證券新聞(228%)、外國經濟新聞(15.4%)均低于此,可見,居民對經濟信息的需求是由近到遠,“關注身邊的事永遠是普通百姓的主題”。
都市報理應首先關注本地新聞。由于人力限制。都市報不可能花大精力去報道國際經濟新聞,全國性經濟的態勢,相反那些有地方特色的經濟報道資源是獨家的。像《新疆經濟報》把財經報道重點放在與新疆貿易關系緊密的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等國家,不斷提供這些國家的供求信息;《揚子晚報》則將重點放在“長三角”、“蘇南一蘇北”等領域,產出了很多深刻地、深入人心的經濟報道。這些都是地方優勢。
雖然報紙是地方的,但受眾的需求并不局限某一區域,他們除了需要地方經濟動態以外,同樣有國際經濟走勢、熱點經濟事件、重要經濟政策解讀等需求。如果一張有影響力都市報不能滿足市民的這點要求,就會留有空白。而且一味報道地方經濟新聞,報紙的視野、氣魄,會給人留下狹窄的印象,不利于整個報紙的發展。譬如。美元歐元走勢,美國著名企業的動態,這些看似“遠方”的題材,同樣具備新聞價值,這一方面是報紙自身樹立強勢印象的需要,也是全球化經濟“遠近融合”背景下,經濟報道的必然選擇。
第三,寫作手法的“軟硬兼施”。一提起經濟新聞,給人的感覺就是面目可憎,拒人與千里之外。的確,拖沓的長句、冷冰冰的數字、沒有“人氣”的事實。使得經濟報道和普通大眾之間存有較遠的距離,這也使經濟新聞常被劃歸為新聞學中“硬新聞”的范疇。
而我國新聞寫作的多年改革。目標就是要將“硬新聞”拉下馬,在寫作手法上力求通俗化。我國都市報的受眾層次較多,但最主要的受眾是普通百姓,所以,對都市報特別是有專業門檻的經濟新聞,強調最多的就是寫作手法的通俗化。少用專業術語,將冷冰冰的數字轉化為生動的表格。努力做好重大經濟事件的解釋工作。
但新聞一味“求軟”,就會流于淺薄,特別是本來具有嚴肅性質的經濟新聞,更容易走樣,寫成“四不象”的報道。真正優秀的經濟報道都是“軟硬兼施”的,這不論是專業性財經大報,還是立足地方的都市報。都同樣適用。
所以,都市報經濟新聞的寫作決不能一味追求“趣味”、“通俗”,這樣只能使經濟新聞面目全非。這不僅是失去經濟特色的問題,更失去了都市報樹立地方權威形象的寶貴機會。
第四。情感色彩的“冷暖相間”。經濟新聞的報道題材,大多比較嚴肅,注重邏輯思維,需要記者以冷靜的態度,深入淺出,條分縷析。所以,有學者批評經濟新聞說:“傳統的經濟報道,主體是數字,是貨幣、產值,是經濟活動的動態表層,經濟新聞被各種各樣的‘物’所充斥,而真正經濟活動中的主體——人——卻往往被忽視,包括人在經濟活動中的需求與沖動、困惑與無奈、奮斗與抗爭”。
優秀的經濟新聞必然是記者通過冷靜的思考,做出的對現實生活的經濟現狀的深入解讀。在報道普遍深度不高的都市報新聞中,這種有深度、有思想、嚴肅性強的報道是非常受歡迎的,經濟報道也以反映客觀社會的進程為己任。但作為一張面向普通大眾的報紙,經濟新聞不能喪失人文關懷,盲目于政策解析、數字統計、信息發布,更應該以“溫情”關懷經濟新聞中的人物,做到既不失冷靜理性,又能具有人文關懷。在經濟新聞報道中,我們不能只關注一系列抽象的數字,還要將這些數字轉化到與日常百姓息息相關的生活中去。不僅要關注整體的狀況,還要涉及個體的寫照。
都市報的經濟新聞報道手法。需要處理好報道視角、題材選擇、寫作手法、情感色彩等幾個方面辯證關系,這些辯證思維由經濟新聞的專業性、都市報的大眾定位以及整個報業競爭的環境決定。都市報是一份綜合性、承載功能的較多的報紙,對它的理念、特色與定位不能極端化,都市報的經濟新聞報道也不能例外。
責任編輯 宋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