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由與必然的辯證關系,以利于進一步正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和價值,自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自由與必然; 思想政治教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7-0174-03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組織、有計劃、自覺地以培養、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為目的的活動,它明確地體現并指示著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方向性和價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由社會存在所決定的,這是唯物主義的觀點。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觀因素來自于客觀存在和社會實踐活動,總是同一定的客觀條件相伴隨而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對客觀存在發生作用和影響,改變客觀存在和人們的行為。所以說,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有其客觀必然性,同時也存在自由的一面。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文中對自由與必然有著全面的論述,科學地理解把握自由與必然的關系,對于我們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正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和價值,自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
追求自由是人類的本性之一,人類的歷史就是追求自由的歷史。通常所說的自由,是指一個人有權和有可能根據自己的意志和意愿選擇各種行為方式,而不受外在力量的強制和約束。人擺脫外在的強制和約束而獲得自由,并不是意味著沒有任何強制和約束就有絕對的自由。必然性或約束、規律性,作為事物運動和發展過程中必定如此,確定不移的力量和趨勢,對人的活動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必然和必然性的存在,對人永遠是一種強制的約束力量。可見,不能把自由理解為不受任何限制、約束的任性。歌德說,“一個人只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就會同時感到他也是要受限制的。如果他敢于宣稱自己是受限制的,那他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放任自流的行為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行為,而是一種缺乏思想修養的自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表現。“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能力”;“人對一定問題的判斷越是自由,這個判斷的內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自由就在于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這里的“必然性”即客觀規律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是,“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這無論對外部自然的規律,或對支配人本身的肉體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規律來說,都是一樣的。”就是說,自由僅僅是也只能是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和運用。只有當人們正確地認識了必然并把這種認識用于指導實踐,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人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只能存在于由必然性所構筑的時空之中,以必然性為前提條件。認識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是人們獲得自由的前提和基礎,人們對必然性認識的越深刻、越廣泛,人們獲得自由的基礎就越雄厚,也就越能獲得更多的自由。自由不能脫離必然而存在,沒有必然就無所謂自由。自由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自由是歷史發展的產物。
自由與必然是揭示人的自覺活動與客觀規律之間相互關系的一對哲學范疇。馬克思主義從認識論的實踐觀出發,探討自由與必然的關系。自從人類出現以后,就產生了自由與必然的對立。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不能不通過實踐活動,去擺脫盲目必然性的奴役,并用以改造整個客觀世界。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無論從過程看還是從結果看,都是客觀實在的,本質上是自由的。主體的能動性受客觀必然性所制約,同時又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前提條件。人們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程度與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程度成正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程度又同人們獲得自由的手段成正比。只有在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人們獲得了改變客觀現實的直接結果,實現了預期目的,才標志著人們獲得了自由。恩格斯認為自由不僅僅在于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在于依據這種認識去支配外部世界,即有效地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恩格斯關于自由的定義表明著必然向自由的轉化;本質上自由的實踐活動體現著自愿與自覺、客體與主體的統一,從而使“自由中包含著必然”。本質上自由的實踐活動所具有的客觀實在性,使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構成了必然性得以形成和展開的內在環節。人類社會及其歷史規律把本質上自由的實踐活動作為內在環節,表明著自由向必然的轉化,從而使“必然中包含著自由”。黑格爾指出:“這種不包含必然性的自由或者一種沒有自由的單純必然性,只是一種抽象而不真實的觀點”。實踐活動的自由本性或能動性,使必然不斷地向自由轉化;而實踐活動過程及其結果的客觀實在性,又使轉化為自由的必然再度轉化為外在于主體的必然。這個循環不斷地往復和發展,從而使自由和必然相互包含。所以說,自由與必然是辯證統一的。它們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并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二
全面科學地把握自由與必然的辯證關系,對于深刻理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根源于自由與必然的辯證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形成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促使受教育者產生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以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對塑造人的全面素質、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主客體雖然都有各自的思想、觀念,教育活動朝向的目標、運用的內容和方法雖具有主觀形式,但這些主觀的因素并不是人們頭腦中純粹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來自于客觀存在和社會實踐活動,主觀因素的內容是客觀的,要遵循客觀規律才能產生和發展。這正說明了“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運用”。自由與必然的辯證統一,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整個過程,實質就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特點的認識和運用,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內在地包含著自由與必然的辯證統一。
2.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根源于自由的特性——客觀性、相對性、具體性、積極性、歷史性。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而認識和實踐都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那么,自由當然也就一定是歷史發展產物。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類所獲得的自由只具有相對的意義,它還要隨著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而不斷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說是完善人、塑造人、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它明確地體現并指示著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方向性和價值取向。由于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的素質在提高,反映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要不斷地發展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發展,是在繼承、借鑒與發展、創新的辯證統一中發展的。只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充實和更新教育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才能在更高的層次上得到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才能得到進一步發揮。這是現代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也為現代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這就是具體意義上的自由。
3. 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根源于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的社會發展要求同人的實際思想品德水準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基本矛盾,就是把人們實際的思想品德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這一過程不是隨意的,而要遵循一定規律,即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這一基本規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進行并取得成效的根本依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人的本質屬性內在地決定了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人的自覺能動性,決定人對思想、精神的絕對需要。人對思想的需是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的客觀基礎。人對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對目標、理想的追求,是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人的正確思想不可能自發產生,是在實際生活中,以正確理論為指導,通過學習、教育、實踐而自覺形成,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因此,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運用規定了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是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的基本原則。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發展的規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基本規律。這一基本規律,既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上層建筑性質所決定,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中賴以存在并發揮作用的根本依據。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進人的發展,也要促進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不可能脫離社會客觀條件的制約,然而只有人的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發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一定的客觀條件,服從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而且還必須超越一定社會的客觀條件,服務于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發展,就是一個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過程。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發展規律與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運用觀是相統一的。
4.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根源于自由與必然的相互包含和相互轉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人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主體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展規律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質是否與人的本性、目的和發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適合、相接近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是認識和創造其價值的目的,它既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活動的終點,同時也是另一次價值活動的起點。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客體來說,其價值只有在實現中才能成為真正的價值,對于社會和人這一主體來說,只有在價值實現中才能真正滿足自己的需要,實現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亦即思想政治教育所蘊含的思想、認識、政治、道德等內容,被教育對象所接受,內化為他們各自的意識和動機,外化為良好的行為和品德,從而得到進步和發展,并且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過程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即價值創造、實現和再創造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挖潛”的過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過程就是自由與必然相互包含,相互轉化,往復循環的過程。
三
現代社會是一個空前開放的社會。人們面臨的是一個復雜、多變、自主、多樣、機遇與風險并存的社會。人們的發展既面臨復雜、多樣的選擇,又面臨風險的干擾,適應性、發展性都面臨挑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進行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提高教育質量,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
自由與必然的辯證關系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發展趨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息社會,發展迅速、全面,改革與競爭成為社會各個領域發展的動力,主體自主性、選擇性的增強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在競爭中不斷改革,在改革中不斷發展,既要以社會的全面迅速發展作為發展的條件,更要擔負促進社會全面、迅速改革發展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順應時代發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包括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現代化,就是要在廣泛的時空緯度上,確立一種動態的、立體的輻射的教育觀念,一種創造的、高效的教育觀念。必須改變傳統的、封閉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系,打破僅僅局限于課堂、書本、理論的界限,不能只注重傳達、解釋、認識、理解,不能搞唯書唯上的教條主義。要用富有時代特征的先進的精神文化,用人類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塑造人、開發人、發掘人的內在潛能,緊密結合現代社會和本系統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調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和積極培養教育客體的主體性,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促進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體制現代化,就是教育決策、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民主化要擅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人們的全面發展與切身利益結合起來,滿足人們發展提高的需要。滿足人們的發展欲望和追求期望,正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根據。它反映了人的自由,也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邏輯起點。科學化要求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辦事,改變過去憑經驗辦事的傳統方式,克服主觀性和盲目性。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全面、深刻的變革過程,也是一個系統整合運行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就是必然的認識和運用過程。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自由不是對必然的掙脫,也不是純粹的偶然性,而是對必然的認識。只有在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人們獲得了改變客觀現實的直接結果,實現了預期目的,才標志著人們獲得了自由。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就是一個獲取自由、實現自由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一方面適應現代經濟與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一方面適應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教育對象,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就是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去,努力避免理論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傾向,要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避免教育的強制性;克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存在的不平等現象,探索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的方法,建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平等的、雙向的教育方式;不斷增強教育的自主性,減少教育的依賴性,發展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方式;還要研究教育的具體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人們共同關心和參與的活動,而不是只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和思想教育工作者。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不僅僅在于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更重要的還在于依據這種認識去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只有當人們正確地認識了必然并把這種認識用于指導實踐,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人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體現與自由的實現是相統一的。全面深刻理解自由與必然的辯證關系,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3-204.
[2]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陳新漢.關于必然中包含著自由“命題”的遐想[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J].1998,(2):9-10.
[4]陳沖.恩格思關于自由與必然的思想[J].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4-6.
[5]毛素琴,姜國平.從自由的本質淺論自由與必然的關系[J].哲里木畜牧學院學報,1995,(3):76、89.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