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者無疆》走大眾線路好
貴刊的《百姓眼中的河北之主角故事》,我每期必看。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雖然我還沒有機緣走進這個《影者無疆》欄目,但很喜歡它,而且給自己的目標是有一天成為它的主角。
《當代人》作為河北省唯一大型綜合性文化藝術生活月刊,需要藝術板塊的陽春白雪,也需要《影者無疆》這樣走大眾線路的與讀者互動欄目。一方面,可以讀者的視角,以鏡頭捕捉的細節,從不同層面呈現我們家鄉的新變化、新文化,大眾的幸福和期待;另一方面,也是百姓文化生活的一個平臺,一個窗口。
希望堅持下去,辦得更豐富,更有活力。
廊坊 李 平
節日不等于“吃”日
節日不同于一般假日,過什么節大家都得干點兒和節日相關的事情,比如:過年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而且最好是全家一起吃。提煉中國傳統節日的關鍵詞:一曰“全家”,二曰“吃”,合起來就叫全家吃。以前圣人制訂的四有新人標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后面兩項技術含量高,難度系數大,一般人只能練到前兩項,做到“全家吃”,“齊家”這項目就算齊活了。這里順便扯個舊話題,為什么這些年圣誕節在國內越來越火?對這事有人很焦慮,擔心年輕一代西化。其實,這主要怪咱們中國的節日品種有問題,節日大多是“全家吃”,缺少社會性的、公眾性的節日,所以,年輕人借老外之目,行擺脫家庭約束之實,來個“哥幾個吃”“姐幾個吃”或者哥哥姐姐一塊吃。呵呵,所以放心吧,西化不了,肥胖化倒是有可能。 有人會說,我們怎么沒有社會性、公眾性的節日?五一節、國慶節、婦女節、兒童節、端午節……可惜呀可惜,逢節放假,傳統節日吃喝,公眾節日玩樂,節日只剩了腸胃狂歡,實在單調淺白。
我們剛剛過了五一,接著是青年節,又接著是兒童節、端午節,大節連小節,三月一大聚,十天一小聚,放假、吃喝是越來越頻繁了。或者,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可借此弘揚一下了。味蕾之外呢?
到底怎樣才是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視、拯救,真該好好思量。
石家莊 顧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