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昌簡介
1955年生于河北晉縣,河北美術出版社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美術家協會國畫藝委會副秘書長,河北國畫院副院長,北京翰海畫院副院長。
任憑生活甘苦,癡心不改,藝旨相同者,卻可以風格各異,觀念相悖者,可以畫境相通,全在各自對筆墨的運用和體會。我寫山川,以自然造化為師,傾注精力,以精神和自我表現為本,以自然景物為母體,直抒胸臆,極目騁懷于森然廟宇、蒼山林莽之中,以筆墨物化,再造水墨之仙境。
——摘自彭國昌《隨筆》
豪縱而不失之荒率,輕松而不流于油滑,這是我對彭國昌先生山水畫的總體印象。
彭國昌,河北美術出版社編輯,典型的燕趙慷慨悲歌之士的性格,只是略顯老相,年未滿五十卻滿臉滄桑。圈子里的朋友每以老彭呼之,我因年齡輩分所限,當面自不敢造次,但內心里一直把他當同齡的朋友。
和老彭喝酒聊天是一大樂事。他全無虛假斯文,亦無偷奸耍猾或扯不完的酒官司,酒到杯干,盡情豪飲;之后上下五千年,東西八萬里,指點江山放言無忌,發人之所不敢發,每有出人意表之奇語。

看老彭畫畫是一大樂事。酒酣胸闊開張之際,神與物會,心手相應,于尺幅之上盡情揮灑,一任流水飄乎,云水彌漫,絕無謹小慎微、縮手縮腳之舉。然而,他的漫心墨戲又并非一味地放縱,一筆一墨、一樹一石,發所當發,止所當止,懷理之中,意料之外,奇中寓正,真力內斂,絕無狂妄無理、率而出之的江湖習氣。
時下的大多數中國畫作品,或是畫家平日審美經驗的簡單堆積,或是古人筆墨的機械重復,或是洋人玩意的生硬拼湊,實在難以感人,故平時的各種畫展,甚至包括全國最高檔次的十屆美展,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寥寥無幾。究其原因,最大的毛病在過于“著意”,過于著意于作品的視覺效果,過于著意于作品的制作手段,過于著意于評委的口味,而本應最受到重視的傳統中國畫的文化內核,作者個人的藝術追求,卻被棄之一旁。所以老彭的可貴之處,即在于他的“不著意”。


說實話,老彭的畫,我看的并不是太多,相較之下,我更喜歡他現在的畫。他前幾年的山水,有時用色過重,有污濁之感,失之火氣。現在的作品,筆墨更多洗練,氣息更加醇厚,也許他在有意識地減少對雄渾宏大氣象的追求,作品中沒有了以往的劍拔弩張,驚世駭俗,多了一份“水流云自在”式的平淡天真、清新自然,在一派云煙迷霧中透析出安詳沉穩的古意。老彭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古人的筆墨程式,自是歷歷可數,信手拈來,但他在繪畫過程中更注重“我”的存在,他是在用自己的筆墨語言抒寫著自己的林泉之志、煙霧本心。

明人張宗子有云:“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亦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畫如其人,人畫一也,畫有情,故能感人,畫有氣,故能移人。所謂有情有氣者,老彭的畫自足當之。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