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竹板,響嘩啦,
快板藝術有了家!
快板輝煌幾十年,
又印書來又出盤。
中國快板大本營,
就是快樂的大家庭。
今年年會河北曲協來承辦,
全國同行齊稱贊。
1997年成立的快板藝術委員會稱得上是中國快板的大本營,2008年4月3日,春光明媚,中國曲協快板藝術委員會2008年年會在石家莊勝利召開。河北省文聯副主席鄭世芳出席會議并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快板藝術委員會吸納了全國大批快板精英,這次會議可以說是全國快板藝術的最高會晤。到會的不僅有朱光斗、張志寬、王印權、梁厚民、李立山等名家大師,同時也有來自基層多年來教授快板藝術的民間傳人。有長篇快板書的開啟人常志;有把快板做成產業,首創音樂快板的董懷義;有遼寧營口為培養快板新人搭錢搭物幾十年如一日的“孫二哥”;有把快板風靡山西大同并被選為2008大同奧運火炬手的柴京海……與會人員從藝德、教學、創新、傳承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朱光斗(中國曲藝家協會顧問中國快板委員會名譽會長):中國曲協快板藝術委員會成立11年來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國大型快板比賽辦了3次:“亞視杯”全國快板大賽、“紅旗渠杯”全國快板大賽、“紅金龍杯”李潤杰金像快板新作品展演。這三次快板大賽把全國的快板給活騰起來了,后來特別是紅金龍那次,四歲的孩子打板兒,說的都挺好。這批孩子起來了,再過兩年了不得。沒有這么一個組織,就沒有這些活動;有了組織,就有了活動;有了活動就能促進創作,培養人才。
朱光斗:第一個“說”雷鋒的人
1960年11月,朱光斗第一次聽雷鋒作報告,深深地感到“雷鋒精神就是時代精神,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希望所在。”為此,他當即創作了快板《雷鋒苦難的童年》,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1963年3月5日,朱光斗又把數來寶《學雷鋒》搬上了文藝舞臺。結果,全國各大報刊電臺迅速刊載播放,后來又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
《學雷鋒》這個段子始終是朱光斗表演的“傳統節目”,至今,依然在部隊中流傳。一位將軍說:“朱光斗唱著《學雷鋒》,迎來一茬又一茬戰士,又唱著《像雷鋒那樣》把他們一個又一個送上新的工作崗位,我就是這樣聽著他唱的雷鋒,走上將軍之路的。”

張志寬(中國曲協快板委員會會長):快板藝術委員會,從1997年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11個年頭。11年中得到中國曲協各級領導的指導關懷和扶持,本著聯絡協調服務的職責,為促進快板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了一些事情。除了剛才朱老提到的三次大賽,還兩次協助和配合中國曲協、山東淄博電視臺聯合舉辦山東淄博快板快書大賽。每次大賽,作者積極創作,演員積極參加,家長積極配合,評委公正公平,發現了一批快板藝術新人。并且出書制碟,保留資料,如《“紅旗渠杯”快板大賽作品選》《中國快板精品選》等,鞏固了大賽成果,還可為快板學習提供教材。快板藝術委員會還組織會員積極參加各類曲藝講座和輔導活動,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堅持走群眾路線,發揚烏蘭牧騎的好傳統,深入基層,發揮曲藝尖刀匕首“輕騎兵”的特長,出精品、出新人。
張志寬:組建中國曲協快板藝術委員會
張志寬是著名快板藝術大師李潤杰的大徒弟,七十年代初,他與李潤杰合作表演的對口快板《立井架》和他單人表演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國內產生很大影響,受到廣大聽眾的好評。1996年第四次全國曲藝家協會換屆時,本著對快板挖掘整理讓它得到更新繁榮的目的,張志寬、王印權、李立山、梁厚民、常祥霖等快板表演藝術家聯名向中國曲協打報告,要求建立中國曲協快板藝術委員會,經研究以中國曲協的名義向中國文聯報批。于是中國曲協快板藝術委員會于1997年成立,張志寬被推薦為會長。委員會成立后,開展了一系列有聲有色的活動,為快板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王印權(中國曲協快板藝術委員會副會長):快板要振興,市場要打通。快板兒要想發,呼吁活動家。快板現在缺乏社會活動家,缺營銷,現在文化既然是產業了,就得有營銷,電視、電影、戲劇、舞蹈、音樂都給我們做出樣板來了。我們歷次大賽過后,都會出現一批好的作品,也沒人總結,說我們有幾個作品比較好,哪方面好。青歌賽、主持人大賽,這個賽那個賽看完我都著急,咱們這么多好的作品,好的藝術家怎么就不能在大眾中有一個很好的展示呢,沒錢,但別人都有錢嗎?我們就應該主動地打入市場,有些企業家、文化經濟人喜愛快板、熱愛快板,但是本身不寫不唱,我們就可以找這些人來做經紀人。
要想上市場,必須搞包裝。我們的東西出來了,不會搞包裝,也不會被人認可。現在去市場上買東西,往往包裝特別大,特別精美,到家一打開,里面東西非常小。咱們東西是這么大,外面一點兒包裝沒有,整個塑料口袋就出來了。

董懷義的音樂快板產業
1995年元旦,央視播出了音樂快板《老兩口喜看回顧展》立刻引起轟動。音樂快板是董懷義在快板的基礎上首創的新曲藝,將現代聲、光、景和音樂舞蹈、影視表演融為一體。一個偶然的契機讓他產生了創作音樂快板的想法。當時,在一部新聞紀錄片中,他看到有人在汽油桶上打出了節奏。后來,觀看一個羅馬尼亞樂團用很多沒有見過的樂器或吹或打出了與快板頗有些相似的節奏。一個念頭闖進他的腦海:把音樂的節奏、曲調、韻律引入到快板的演奏中,讓快板的演奏更好聽!他把秦腔、四川金錢板等引入了他的新作品,甚至把電影、京劇的表演技巧也吸收進了快板。《天網神兵》《烏蒙鑄鐵軍》等以部隊建設為主題的作品接連問世。其中,《天網神兵》成為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的一個品牌節目。董懷義還在四川樂山建立了一個快板基地,這個基地是一個綜合的演出訓練團,每一個演員必須會快板。基地設有研究中心,創造不同的風格套路,根據不同晚會節目的要求來創作或套用。

常志(中國快板委員會副會長):俗話說,怎么躉來的怎么賣。我學藝的年代,師父是不收任何報酬的。老師們愛惜的是勤奮好學、刻苦努力的人才。我的這點兒東西是前輩們給的,我不能拿它作賺錢的資本。快板是“乞丐藝術”,富人的子弟很少學快板。學習者家境本來就不富裕,再收取報酬,就把想學的嚇跑了,說不定就會嚇跑一個李潤杰,就會丟掉一個快板藝術家。因此,我盡我的能力,能多收就多收一個學生。“留住一個人,牽動三個家,團結一大片,影響你我他。”為了擴大快板的影響、壯大快板隊伍、繁榮快板前景、發展快板事業,我在做一個共產黨員、一個快板演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常志:常年教快板志向永不改
2003年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主辦的首屆中國少年兒童藝術節上,河北省參賽的7個快板節目,取得了3金4銅令人矚目的好成績。據了解,這7個出色的小演員,均師從同一個人當年長篇快板書《西游記》的創作和表演者、著名快板表演藝術家常志。而常志老師“多年義務帶學生教快板”也早已在曲藝圈被傳為美談。

孫維綿(遼寧營口快板老藝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我是一個愛湊熱鬧的小人物,來自基層,是快板藝術
末梢神經。我的經歷和感受,如果能給中樞神經提供一點點信息反饋,那我就心滿意足了。24歲我進入市文化宮業余曲藝隊,從此,我的家就成了曲藝俱樂部,渴了供水,餓了供飯,饞了供酒,兒女怪我不顧家、老婆罵我不著調,四鄰怪我不安寧。只要有外地曲藝團到營口來演出,包括業余的我都出頭招待,只要是“使口”的那就是家里人。4年前我在公園長廊辦起了免費快板學習班,我要借這次大會的東風,充分發揮我的橋梁作用,把學習班做大做強,為曲藝事業多培養愛好者,多輸送曲藝人才。
孫維綿:活力十足的末梢神經
2004年孫二哥在營口愣嚴寺公園的長廊里辦起了免費快板學習班,孫二哥愛好曲藝但本身自己不會打快板,他只好帶著學員亂打。在這個時候,他得知北京要辦快板培訓班,馬上自費帶著兩個學員就到北京學習了,后來學員越來越多,長廊班成了公園一道美麗的風景。后來,張志寬、王印權還專程趕往營口,義務講授長廊班學員快板書的寫作與表演技法。
舉辦這次大會,是總結、是交流、更是促進。文藝是國民身上生發的精神火花,又是照亮國民前行的火把。中國的曲藝本來就是為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快板藝術是曲藝里的“輕騎兵”,在與時俱進的文化語境中,定能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責編: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