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無界,大愛無言。我們開設這個欄目是對身邊弱勢群體的尊重和關注,而且也無意對捐贈進行跟蹤報道。
我們認為,慈善不應注重表面,而是發自內心的真實。就在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著極其需要受助的人。如果真有慈悲,只要你伸一把手,就可能完全改變身邊那些人的命運。
本期人物:吳愛芳,女,60歲,
居住于控江一村54號甲203室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的病房里見到吳愛芳時,她正斜躺在病床上吊生理鹽水,桌子上散放著幾包未拆封的醬黃瓜。她用很微弱的聲音和記者打了聲招呼。這時候,記者發現她裸著的手臂浮腫得很厲害。
患癌癥,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在2005年5月之前,吳愛芳的生活過得還算平靜。她已經退休,39歲的時候丈夫去世了,她就和女兒一起生活。她平時在家里做做飯,幫著女兒料理家務和照顧小外甥,一家人過著簡樸的生活。
然而這一切在2 0 0 5年徹底改變了。先是女兒下了崗,接著吳愛芳被查出乳腺癌晚期。情急之下,女兒賣掉了房子,賣房子的錢一半給了母親看病。不過,令吳愛芳傷心的是,在女兒給了她那筆錢之后,就很少來看過她。貧病交加的吳愛芳常常會想著想著就流淚。
在吳愛芳生病期間,還有一樁令她揪心的事情:雖然她現在是上海戶口,可是她卻不能享受上海的醫保。老人一直想不通,當年為了國家建設,支援內地,在貴州遵義一呆就是33年,工作上任勞任怨,可是回到上海后,卻不能享受上海的醫保,倒要承受同等的消費壓力。
她現在租了一間一室戶,租金在1000元以上,每個月的化療要1.4萬元,可是老人每月卻只有600多元的退休工資。

當記者問起治病的醫療費時,吳愛芳無助地搖頭。至今,她看病已經用去了30多萬元,這里面一半是賣房子的錢,一半是多年的積蓄。由于她工作過的單位在遙遠的貴州,廠里效益很差,醫療報銷遙不可及,而且許多藥品都需要自費。“賣房的錢和積蓄已經全部用盡了,我現在是一分錢一分錢地熬日子啊!”作為一個癌癥晚期患者,吳愛芳每天的食物就是醬黃瓜和稀飯。
病魔在不停地噬嚙著她。記者很吃驚的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對于生病期間一些大的時間節點,卻記得相當清楚:2005年6月28日,第一次住院;2005年7月4日,第一次開刀;2006年的4月,再次復發;2007年2月26日,住進第一人民醫院。吳愛芳告訴記者,自己做了1次手術,13次化療,14次的放療。體重從100斤降到了86斤。記者明白,老人對生命仍然充滿渴望。
好心人,點燃生命的燭火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吳愛芳動情地表示,控江街道自2006年以來給了她很大的幫助,她反復提到一位劉老師為她的事奔波忙碌,那是控江街道民政科科長——劉海燕。
目前,街道已經幫她落實了支內回滬醫療互助政策、生活補貼、民政的醫療救助、享受居民養老服務、綜合幫扶政策,臨時補助5 0 0元。
從2007年1月份至今,街道已經補貼4.5萬元。但是,街道的幫助畢竟是財力有限,面對接下來昂貴的治療費用,以及每月的租房開銷,吳愛芳哽咽無語。
采訪結束的時候,吳愛芳拉住記者的手連聲說,謝謝社會上所有好心人幫助我,我不知道怎么去回報他們,愿他們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