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朋友圈中,現在誰要說沒有信用卡,絕對會被恥笑為“大土鱉”。每次出門,錢包里沒裝著一兩張卡,您都不好意思出門,心里那叫一個虛,好像沒帶錢似的。買東西結賬,您要是現金付款,都不好意思拿出手。有朋友說,現在誰還用現金啊。您再看看前后排隊交款的人,一個個仰著脖、手一伸,擲地有聲地說:“刷卡!”那個勁,好像臉上貼了金子似的。尤其是手拿金卡的主,更是將其視為身份的象征。咱刷的是金卡,額度至少10萬以上,還不用咱自己還,跟普通卡簡直就不是一個檔次,那金光閃閃的卡片掏出來,要的就是這貴氣范兒!話又說回來,如果誰的卡沒有欠上百八千的,也會被取笑為“土包子”,跟不上消費的前沿。特別是朋友之間,互比起誰窮時,都先拿信用卡欠費開刀。“哥們這個月真是揭不開鍋了,一張卡欠了900多,一張欠了700多,就我那點小工資,還不夠還的呢。”“你欠的就不多了,我三張卡都欠了1000多,還有一張額度3000的已經被我刷爆了,欠的錢比我掙的都多,滿大街的銀行都是我的債主,我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雖說哥們的臉一個個比黃連還苦,但比起誰欠債多起來,那是欠的越多越神氣,咱就是敢刷敢欠,你行嗎?正是這種畸形的心理,造成我們拼命刷、還不上的負債窘境。
看看自己錢包里的信用卡,一腦門的官司,就一個字——“愁”!回首自己的刷卡生涯,簡直就是一本血淚史。開始時只辦了一張,還是為了幫銀行的朋友任務。起初刷多少還多少,分文不差,按時按數,絕對的良好卡民,信用就沒有這么好過。之后各家銀行推出了各種限量、種類的信用卡,什么全黑色的、奧運主題的、卡通系列的等等數不勝數,卡面個性、好看,咱要的就是和別人不一樣,要的就是別人沒有的。結果一步步陷入銀行的圈套,越辦越多,直到錢包里多到放不下為止。還記得第一次刷卡的感覺,那叫一個方便。錢包里的現金一分沒少,跟花的不是自己的錢似的。這種感覺可真好啊,一發不可收拾,小到幾塊的付款都要刷卡結賬,咱是挨個刷,刷完這張刷那張,各個都欠錢。可到了月底看到賬單上的欠費數字時,簡直想去跳樓。有一次和朋友去超市買東西,身上一分現金都沒有,朋友疑惑地問我:“你沒錢還去買東西?” 咱一臉得意地回答:“咱有卡,可以刷卡啊!”越刷越多,欠的錢也越來越多,開始時還足數繳還,到后來就無法負擔,只能以最低還款維持著低位的信用,原來人的信用也是靠錢來維系的。發工資的時間比還款日要晚,剛一過時間,銀行的奪命追魂call就頻頻打來,開始時還夾著尾巴,客客氣氣地應答著:“馬上還,這兩天太忙給忘了,一定還。”后來催款的電話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連接都懶得接,或者不耐煩地應付:“知道了,知道了,別總打電話來催。”
經濟學家說刷卡消費、貸款消費是社會經濟的進步,爺爺花孫子的錢過日子,爸爸花兒子的兒子的錢過活,這才叫子子孫孫無窮盡,父債孫子償。有一天朋友嚴肅地對我說:“你按時按數還款啊,我反正是沒救了。兩個人中有一個人在銀行的信用不好就行了,要不咱倆以后想貸款買房子,別因為信用太差都貸不出錢來。”看來錢真的能買來一個人的信用,信譽的高低也成了帶來金錢多少的代表。很多人都在網上、電視上訴說著自己的刷卡小竅門,要我說,有這個費勁的功夫,還不如把錢還干凈把多余的卡停掉為妙,一張足矣。信用卡,用自己的信譽、自己的血汗錢來維護的小卡片,叫人歡喜讓人憂,不要讓這張小卡片毀掉了你的信譽,“卡”光了你的辛苦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