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是第一位的。在做好殷墟文化遺產保護的前提下,積極、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殷墟文化遺產、構建文化產業、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探討和進行廣泛實踐的課題。
一、
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殷墟文化遺產,構建健康、持續發展的優秀傳統文化產業,要解決的問題有:
首先,必須在思想上和實踐中充分認識并處理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的關系;第二、要處理好文化創新、文化產業發展與尊重民族文化生產原真性的關系;第三、要處理好文化產業發展與民族民間文化的知識產權關系,因為知識產權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是文化創意生存發展賴以保障的重要條件;第四、要處理好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法制建設的關系,因為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是保障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的基礎。
但是,多元化的利用也是體現遺產價值的重要方面,現在我們做得比較成功的是把旅游業跟古代文化遺址相結合。而在實施的具體過程中,很多學者認為,鑒于遺產的多重性——文化屬性、科學屬性、經濟屬性等,需要制定合適的運作規則,需要考慮各方面利益群體的訴求和遺產保護不同時代的訴求,需要考慮各種現實的體制的矛盾因素和復雜作用。前些年國內曾出現了一起著名的甲骨文拍賣案例,作為甲骨文的故鄉,安陽有關方面曾躍躍欲試,想讓寶貝回歸故里,終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就是一個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實力之間矛盾關系的實例。
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現是有層次的。首先作為基礎文化的“本征價值”,其次是由本征價值“衍生”或“派生”而來的文化遺產的使用價值,這是一種顯性價值,也可稱為“文化遺產功能”。以我國文化遺產為例,這兩種價值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第一、本征價值的體現方式其實就是文化價值內涵的表述;第二、對應于文化遺產的使用價值,這需要通過人的參與(主要是保護基礎上的合理利用)才能體現出來,文化遺產的公益性主要通過這種價值呈現出來。無論從什么角度看,文化遺產事業都是以公益性為主的社會事業,經濟功能要服從于公益性,要以保護為前提和出發點。
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殷墟遺址的保護是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殷墟文化遺產區域屬城中村,土地歸屬集體,地下文物歸屬國家,要重點作好文物遺址的保護工作,要真正落在實處,建立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良性互動模式,不能效仿城市化傾向。
當然,殷墟文化遺產在經濟功能方面還有很多可進一步挖掘拓展的內容,如進行大眾文化方式的大幅推介和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受眾人群,以適合的方式推出多元化、數字化、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如殷墟制陶、鑄銅工藝的高仿真復制品,還有相關的影像光盤等,都是文化產業的切入點。
二、
殷墟遺存,自公元前十一世紀至今,已越3000余年,自現代甲骨文發現已越百余年,自殷墟的科學發掘至今已經80年歷史,自上世紀80年代初安陽全面介紹國外企業全面質量管理經驗,也已有二十余年了,作為現代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營銷理念——“品牌”概念,應該說自遺址被發現就有雛形,只不過后人依據不同的文化識別或認知,以及價值觀與需求,賦予它一個具有文化生產力的、具有人文價值和經濟附加值的企盼和挖掘,以及資源的重新整合,才是近年來的事情。殷墟被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基于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含量等特質,而作為“品牌”,則是原著民、區域守土有責者等,從城市管理、民生與社會發展的角度,對文化資源或對文化生產力的一種呼喚或渴望。
就殷墟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合理利用而言,如片面只言科研與保護,就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遺產的教育、科研和經濟的三大功能的完整性,也就說不上健康發展。反之,只言開發利用,觸及文化產業中的“文化”安全底線,那將是殺雞取卵的粗莽行為,更是得不償失。我注意到安陽地方政府提出的“創品牌,樹形象,搞服務,謀發展”的理念,這里的“創品牌”應著力于文化及其產品的原創性建設。這是“樹形象”的前提,也是“謀發展”的機遇,進而可激活區域的造血功能。
我個人認為,安陽文化旅游產業應與區域性文化創意產業密切相連。因為“品牌”的生產力,就潛藏在獨特的原創創意產業化和產品文化高含量上。就殷墟遺產的保護性合理利用而言,應盡快有相關的政策法規出臺,給予鼓勵和保護性推動,使文化產業中的藝術品投資領域與區域內的民營資本、民營企業和民營服務業進行合理、有利、有保障地資源嫁接和重組,推動各方利益形成良性循環。要利用具有比較優勢的文化資源,如殷墟世紀發現成果的物化,殷墟遺產科研成果的視覺可讀性、可看性與教育、科研、經濟活動的有機結合,使之彰顯文化遺產地的附加值和創造活力。通過建立殷都文化園區、殷墟文化遺產數字娛樂園區、殷都文化藝術品交易區,殷都青銅、甲骨、占卜、祭祀仿演區,設計創意中心,殷都會展、博覽文化節,古玩藝術品交易,藝術名家采風等有效舉措打造文化品牌,發展文化企業,培育文化市場。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產品優勢和產業優勢,并最終形成殷都文化產業的優勢競爭力。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工業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