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沒出差,沒生病,而且我不是領導,至于這一天半沒來,是由于我周日晚上出門的時候與我的錢包失散了,我那親愛的身份證呀,各種借記卡、信用卡呀全沒了。于是我就打電話口頭掛失、補辦身份證、再去辦理正式掛失等等就用了我一天半的時間,接下來的一周時間里,我借了一千塊度日。我的那些卡呀,沒了他們我怎么辦呢?
作為備受爭議的80后一員,各種信用卡是自然少不了的,現在連辦公都講求個無紙化,就別提這個消費了,沒點超前意識和行動,那就是OUT。想IN啊,就得跟上潮流。網上淘個東西得用支付寶,所以辦了個網上銀行,A銀行推出一款里程卡,刷卡積分可以兌換機票,那咱也不能“有便宜不占”,各大銀行盡展招數,推出各種系列的信用卡,引誘我伸手。于是我們這一代又有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小別名——卡奴,瞧這名起的,想想也好不到哪去,顧名思義,就為了那一種小小的卡賣命唄。不過凡事都不是空穴來風,縱觀這幾年的小卡奴生活,可以總結成以下兩個詞,就是“歡喜”和“憂”。
咱先說說這個“歡喜”。這信用卡消費的好處非常之多,不勝枚舉。
1、我可以不用帶現金。現在上街買東西,超市、商場和飯店,甚至在境外,只要是帶咱“銀聯”字樣的地方,都可以刷卡消費,不用隨身帶鈔票。現金不寫名,不管什么原因到誰手誰就花了,卡是署名的,不知道密碼消費不了,不怕丟,用卡方便又安全,有了小小一卡,不用帶著現金到處走,省了既不方便又不安全的麻煩;
2、可以預先消費。什么叫預先消費,就是每一張信用卡都有不同的透支額度,卡里本沒有錢,但你還可以用其信用額度透支,在規定的期限內將錢還進去就行了。說白了,就是用明天的錢來滿足今天的消費,辦的卡越多,可以預支的錢就越多,這要是急用錢的時候,或是一下子拿不出要用的錢的時候,這小小一卡顯得多么地雪中送炭呀;
3、刷卡享受高質量服務。要說這競爭提升服務是一點沒錯,各大銀行在推出信用卡業務的同時,提供了各種服務。首先辦卡的時候就有禮品贈送,然后每個月會有賬單定時寄到,每筆消費都有手機短信提醒,積分到一定數量有禮品贈送等等,服務越來越周到,滿足了人們真正的顧客就是上帝的心理。這叫Keep up with times,新時代的青年人,不用卡消費那就是一種OUT的表現。
再來說說這“憂”。這一個憂字呀,飽含了我多少的思緒。
1、透支數額不能及時補存。花明天的錢滿足今天的消費,這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可以,那么明天就得花后天的,但是如果后天沒有錢進賬怎么辦,這就給自己的資金周轉帶來了問題。凡事都有兩面,如果造成不能及時還款,就會直接影響個人信用記錄而且還會產生滯納金,一旦如此,所有劃卡瞬間的瀟灑都蕩然無存了,只能東拼西借了,最喜歡說的“爽”恐怕就要變成“窘”了;
2、造成非理性消費。由于信用卡消費沒有現金操作過程,所以不會像現金消費那樣,金錢的流失感非常強烈,看著錢花出去了有些心疼,所以刷卡花錢的時候我們都是覺得買的東西都是應該買的,但是買到手里卻并不一定都是真正需要的,造成非理性消費。有幾次打開對賬單的時候,都覺得很驚訝,怎么花了這么多,但算來算去,其實就是花了這么多錢,理性地想一想,有些錢是不應該花的。
3、掛失手續繁瑣。信用卡自身的安全性與專屬性,決定了卡丟失之后的補辦程度也相對繁瑣,銀行方要在充分核實你的身份,驗證你是信用卡所有人之后才能按規定程序給予補辦,所以也就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我為了補掛那些卡,用了一天半的時間;
4、負債生活壓力過大。俗話雖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我們年輕人當然都是抱著一種必勝的信念,相信“明天會更好”,為了償還信用卡消費的預支額,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壓力。我身邊就有很多人,在做著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身兼數職,為的就是能增加一些收入,以按時補足卡里的預先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