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重慶晚報》,有網友質疑易中天《西江月·零六年有感》詞不合格律。該報記者為此采訪了重慶師范大學中文系許廷貴和莫懷戚教授。許“查證了權威著作《白香詞譜》后告訴記者,易的《西江月》一詞平仄的確不對”。
從許將易詞標的平仄看,許是用普通話去讀易中天用“詞韻”填的詞了。僅以此論,網友無知而質疑并不奇怪,身為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缺乏詩詞常識而又這么武斷就太不合乎身份了。
我們具體看看這首詞:
故國當年赤壁,小樓昨夜東風。一江春水任西東,總是南柯一夢。曲徑落英待掃,長河落日當紅。你方沖浪我登峰,中國仍須感動。
這首詞依“詞韻”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
《考正白香詞譜》(1981年5月上海古籍書店印行)第45-46頁《西江月》的格律是(加○的表示平仄不拘):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寫詩填詞,目前詩詞界一直提倡用韻雙軌并行。用“平水韻”也可,用普通話“新韻”也可,只要不混用就行,并不強求一致。對照詞譜,易中天用“平水韻”歸納編成的“詞韻”填詞,沒有破格違律的地方,且在上、下闕第一、二句按詞譜用了對仗,可見他還是有一定的傳統文化修養的。
我們知道,《白香詞譜》上這個詞牌是上下闕笫一、四句的第一、三、五字平仄不拘,上、下闕第二、三句的第一、三字也平仄不拘。不知是許看不懂詞譜呢?還是要革《白香詞譜》的命,硬說《西江月》詞“第一、三兩字平仄可互換, 第五字一般不能換。”這些與《白香詞譜》毫不沾邊的話,真是讓詩詞作者們大開眼界!另一位教授莫懷戚則避開易詞是否合律的實質不談,空泛地說“易中天的文學創作才能平平”,也不是一個大學教授應有的文學批評態度和水平。
二
西南師范大學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第2006年秋二年級上冊第97頁用普通話注音傳統經典對聯,使四幅對聯就有三幅“不合”格律。第一聯:“爆竹聲聲除舊歲;梅花點點報新春。”拼音標為“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聯本來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竹”字舊讀入聲,是仄聲字,是合律的。教材改用普通話注音后就出現了四個平聲字連用的不合律問題,讀起來就失去了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和節奏感。第二幅:“五谷豐登稻米香;六畜興旺牛羊壯。”拼音音標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按對聯規矩,上聯最末一字應為仄聲,下聯最末一字應為平聲,這幅對聯恰恰將它顛倒了。“五谷”與“六畜”字面倒是相對,但都是仄聲字,不符合對聯平仄相對仗的要求。再說,“稻米”分別是一種農作物加工前后的名稱,“牛羊”是兩種動物的名稱,雖然是名詞對名詞,但對仗并不工整。這種不工整的對聯作實用聯是可以的,作為教材就欠妥了。第三幅是幾乎家喻戶曉的傳統老對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它本來是很不錯的,可是一經普通話注音,“達三江”就成了三平尾,犯了對聯大忌。用這種注音將傳統對聯搞成不合律的歪貨,拼湊“標準”教材教育后代,真是誤人子弟!我們無權用現代語音標準去改變古人的作品,這個簡單的常識性道理,難道教授們真不懂嗎?
將古人今人用平水韻創作的作品用普通話去注音,使那些詩詞對聯變得不合格律的怪現象,我認為是侵犯作者著作權的行為!該收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