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傳當年的山東軍閥韓復(fù)榘,有一次挺胸凸肚出現(xiàn)在齊魯大學(xué)校慶演講臺上,說:“有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國人都在北京的東交民巷建了大使館,就缺我們中國的。我們中國為什么不在那兒也建個大使館?說來說去,中國人真是太軟弱了!”
這當然是個笑話,卻也由東交民巷,折射出一份慷慨激昂的可笑和狹隘。

東交民巷曾經(jīng)是著名的使館區(qū),位于天安門廣場毛主席紀念堂東側(cè),是一條東西方向的大街。跟它相對的,還有一條西交民巷。清朝以前,這里的兩個“巷”,是統(tǒng)一叫江米巷的。這稱呼的起源,要追溯到元朝年間。那時,北京的皇城外邊有一條水道,每逢南方的江米(北京人的說法,類似大米,但有粘性)成熟季節(jié),都要到北京上貢。運送貢米的船只沿著江河進入北京皇城外的水道,卸米的碼頭就在一條胡同口上,轉(zhuǎn)運江米的這條胡同,以后就被北京挑夫稱為江米巷了。
這里曾經(jīng)是明、清兩代“五部六府”所在地。清乾隆、嘉慶時期曾設(shè)有“迎賓館”供外國使臣臨時居住。分為高麗館、蒙古館、安南館等。另外還有許多混合式館舍,供沒有專館的外國人使用。
1860年,英國人借著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的余威,選中了東交民巷最豪華的梁公府作為自己的使館,首先住了進來。法國人當然也不甘落后,還未等正式的外交人員到達,法軍指揮官就先把肅王府占了下來。后來又幾經(jīng)商議,才勉強遷到了純王府落腳。當時純王府的主人正在東陵視事,家眷仍在府內(nèi)。但朝廷的命令下達之后,純王府也不得不改換門庭,成了法國領(lǐng)事館。此后,俄國、美國、西班牙、意大利、荷蘭、德國、日本等國的外交人員,也統(tǒng)統(tǒng)遷了進來。1871年之后,東交民巷正式成為使館區(qū)。
1900年,鬧起了義和團之后,東交民巷的平靜又被打破了。慈禧太后請義和團開進北京城,親自接見了他們的大師兄曹福田。曹福田向老太后保證,他的法術(shù)刀槍不入,可以把天下洋人統(tǒng)統(tǒng)殺光。
其實刀槍不入的法術(shù),還是可以驗證的。比如當時朝廷上就有人提出:請一位念過咒后的義和團員,用子彈射擊一下他的耳朵,試試他的刀槍不入之法。但是在皇太后召集的御前會議上,權(quán)勢極重的載漪大人卻極力反對進行這種驗證。他大聲駁斥說:“這正是喪失民心的第一良法。”
5月25日,太后下詔向世界上所有跟中國有邦交的國家宣戰(zhàn)。于是,在中國的洋人,而且還包括信洋教的中國人,甚至戴西洋眼鏡、穿西洋裝的人,還有跟西洋有關(guān)的一切東西,如洋樓、鐵路、電線等等,統(tǒng)統(tǒng)倒了大霉。東交民巷也曾一度改名,叫“雞鳴巷”,還有一首竹枝詞專說此事:交民兩字改雞鳴,共識分名勝舊名。試把六書參體例,居然轉(zhuǎn)讓與諧聲。
清朝正規(guī)軍跟義和團聯(lián)合起來,一起進攻東交民巷的各國使館。隨后,英國、美國、意大利、德國、法國、日本、奧匈帝國、俄國,共八個國家,組成著名的八國聯(lián)軍,在天津大沽港登陸。55天之后,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
“北京之慘狀,已臻其極。前門外大柵欄及東交民巷西什庫等處,只是殘磚破壁……獨各國之兵士,恃威橫行……慘風(fēng)凄雨,流血斑地,尸骨委于鷹犬,萬骨枯而何人憑吊。”這段令人慘不忍睹的描寫,是1900年一位日本記者目睹了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并進行瘋狂燒殺搶劫后記下來的。 這一年的8月14日,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開始了北京城歷史上最大的浩劫……
看過前些年熱播的《走向共和》電視劇就知道,李鴻章出面談了9個多月,簽下《辛丑條約》,其中特意注明:東交民巷為使館區(qū),由外國人獨立管理,中國人不得隨意入內(nèi),更不得居留,北京城東南100多畝土地,也統(tǒng)統(tǒng)劃歸了使館區(qū)。東交民巷改名使館大街、長安街改名意大利街、臺基廠頭條胡同改名赫德路……清末的大學(xué)士徐桐就住在這地界,他對此深為不滿,在家門口貼了一幅自撰的對聯(lián),聯(lián)曰:望洋興嘆,與鬼為鄰。
英國兵營在北京東交民巷占地最大,位置最險要。它建在長安街路南、兵部街以東、御河橋以西,原是翰林院、鴻臚寺、達子營等地方,其北墻斜對面就是紫禁城。英國兵營北面界墻上的炮臺、槍眼正對著天安門和太廟。清人曾有一首詩寫出了人們的憤慨:長安門外御河橋,轎馬紛馳事早朝。不料皇居冠蓋地,炮臺高筑欲凌霄。
這里當年不僅有炮臺,而且還有高達六米的圍墻。
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各國使館也跟著紛紛南遷,但洋人仍留一部分在東交民巷。直到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后,在建國門附近重新劃定一片使館區(qū),東交民巷才結(jié)束了它的外交使命。
東交民巷的街道,是老北京惟一一處洋房林立的特色街巷。兩邊西洋建筑風(fēng)格各異、錯落有致,現(xiàn)有著名的六國飯店舊址、法國使館舊址、法國郵政局舊址、東方匯理銀行舊址、花旗銀行舊址、圣米厄爾教堂。這些歷經(jīng)光陰淘洗的龐然大物們,集中了近代西洋建筑的精華,游走其間,令人平生幾分懷舊的思緒。

解放后眾多洋房被單位和居民用于辦公和居住,并未加以保護和維修。隨著人口的增加,原有的空地還被見縫插針蓋起了許多簡易建筑。自“文革”后期正義路南口建起一棟高層居民樓后,破舊立新之風(fēng)大刮特刮,東、西交民巷自此風(fēng)貌大改,“神”不附體,很難再看出西洋建筑博物館的端倪。
現(xiàn)在,到東交民巷還能看到“赫德路”路牌,還能看到部分界墻殘段,還能看到英國兵營馬廄內(nèi)的拴馬鐵環(huán),還能看到德國兵營內(nèi)的地下牢房……“1992年此地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木牌在小街的灰墻上高掛。到北京旅游的話,倘若有時間,還是應(yīng)該到這個著名的街巷來看一看。
看什么呢?看看那些光陰的碎片吧。
一些舊日的殘跡,靜靜地留在東交民巷路旁,宛若歷史留下的散碎的骨骼。走進這里,可以咀嚼到空氣中到處彌漫的那種懷舊的味道,或者說是時間的味道。盡管那種味道或許很辛酸,但是出得巷來,輕輕地伸一伸懶腰,就能擺脫掉一身歷史的煙塵。此般感覺,很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