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由USB3.0標準引發的幾大芯片廠商之間的口水戰激烈開場。原因是目前AMD和Nvidia等芯片廠商需要時間根據技術規范設計自己的控制器,而英特爾似乎有意拖延UsB3.0技術規范發布的日程。此舉讓這些廠商頗為不滿,他們計劃根據自己對最終技術規范的理解開始進行設計,開發自己的標準,而由此引起的不兼容問題又將帶來很多后續麻煩。
4:1的戰爭
在2007年年末,全球最大的x86芯片供應商組建了USB3.0推廣組織。加入這個組織的公司有HP、Intel、H1crosoft、NEC、NXP半導體和德州儀器。在這一次USB3.0技術的研發中,僅次于Intel的全球最大計算機核心邏輯芯片組的供應商AHD、Nvidia和Via并沒有加入USB3.0推廣組織,而是USB實施論壇的成員。
由于至今未能得到USB3.0標準,以AMD、Nvidia為代表的芯片廠商開始坐立難安,并對Intel此舉加以指責。他們認為Intel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借助這項新技術,在產品上市至少半年內搶占先機,獨領風騷,而在這段時間里,其他廠商只能被動等待。到目前為止,由于不能獲得Intel的總線技術規范,AMD、Nvidia和Via都還沒有開始開發自己的下一代USB控制器。
Intel一直扮演著芯片產業的旗艦角色。對于這一次的研發可謂投入了大量心血,面對業內其他企業的種種指責,這位芯片巨人終于按捺不住,要為自己申冤了。不久前一位名叫N1ck Knupffer的公關人員在其博客上曾聲明,Intel不會對USB3.0總線控制器規范有任何保留,因為那會影響USB3.0推廣的速度。唯一的危險是,如果在標準還未完成時就廣泛推廣,可能造成嚴重的兼容性問題,Intel因此有責任保證規范的完整性和成熟性。一旦最終規范確定,Intel將盡快將其公布。“我們對下游廠商急于應用Intel工作成果,開始研發USB3.0兼容設備的心情非常理解,并予以鼓勵,因為這樣能夠加速USB 3.0標準的推廣。”博客中還指出,Intel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初向業界全免費公布USB3.0總線控制器規范。“這不僅僅因為我們是好人,更因為Intel已經為一個技術領先者和行業領導者樹立了榜樣。”他們認為,這些廠商并不需要抱怨什么。
然而Intel關于USB3.0標準的這一番澄清聲明并沒有讓其他廠商安心。它的競爭對手們再也坐不住了,他們決定以一顆紅心做兩手準備,如果Intel可以盡快地與大家一起分享這項新技術規范,那自然是再好不過,而如果不能,他們當然不能坐以待斃,讓Intel“一枝獨秀”。于是反抗Intel的聯盟隊伍迅速組成并且壯大,如今包括AMD、Nvidia、Via、SiS在內的四家業內舉足輕重的芯片制造商已經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這個“反Intel聯盟”正在爭取迅速建立他們自己的“主控制器”Host Con-troller規范,而這是在計算機系統上部署USB3.0、讓計算機設備與操作系統進行通信的關鍵部分。來自Nvidia的匿名消息顯得信心十足:“我們正在迅速行動。我們已經內部調配好了一切。我們擁有來自所有以上四家公司的各種資源。”
金色的USB3.0
我們需要3.0么?就像雙核概念在消費者中普及后,四核、六核、八核的研發是不是必要的呢?
回望過去的五年,USB2.0取代USB1.1橫掃市場的五年,信息交互和傳輸速度的進步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時,也為眾多應用USB技術的邊緣產品生產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空間。
隨著技術的發展,Vista、高清、DX10正在逐漸普及,與USB1.1時代后期相同的問題再次凸現出來,480mbps的傳輸速度對于現在的應用環境來說已經不足以滿足用戶的要求,于是2007年9月,眾強聯手組成的USB3.0開發組,開始全力開發、推廣USB3.0技術。這項讓全世界用戶共同期待的技術,將支持銅和光兩種線纜,使用光纖連接之后,速度可以達到USB2.0的20倍甚至30倍。關于USB3.0的速度,Intel技術戰略家兼USB執行論壇主席JeffRavencraft說“以25GB的文件傳輸為例,USB2.0需要13.9分鐘,而3.0只需70秒左右。”25GB,正好是單面單層BD光盤的容量,Ravencraft同時表示,USB3.0是為了未來五年的應用需求而制定的。由于USB3.0難以想象的超高速,它又有了一個很貼切的名字——“SuperSpeed USB”。
除了數據傳輸速度的大幅提高,USB3.0還更加節能,因為它只在準備傳輸的時候才與USB主機通信,而不像USB1.x/2.0那樣隨時都與主機聯絡。
“從邏輯上說USB3.0將成為下一代最普及的個人電腦有線互聯方式”,Jeff Ravencraft說道,“數字時代需要高速的性能和可靠的互聯來實現日常生活中龐大數據量的傳輸。USB3.0可以很好地應對這一挑戰,并繼續提供用戶已習慣并繼續期待的USB易用性體驗。”
戰·殤
正因為USB3,0的高性能,才使得各大芯片廠商急于獲得標準,投入下一步的研發和生產,趕上市場時機。誠然,執行統一的標準無論是對業界還是對用戶都是最理想的,但是按照目前這種形勢發展下去,消費者在明年的PC產品上就很可能會遇到兩種不同的USB標準,一種是原本的英特爾版本,另一種是AMD/Nvidia/V1a/SiS版本。
每一次的標準之爭都會引起業內業外的軒然大波,無論是05年的DVD標準,07年的文檔國際標準,還是今年的手機電視標準,標準的制定似乎總是掌握在少數幾個重頭企業手上,它是強者擺弄的游戲。從某種意義上講,誰獲得了標準上的主動權,誰就獲得了搶占市場的先機。正因為利益驅使,占有標準制定主導地位的巨頭們也常常會遭遇挑戰,挑戰者們不僅僅面臨技術的交鋒,渠道、價格、時間,一系列問題都吹響了戰斗的號角。誰將成為最后的贏家?
以往這些大廠商之間的明爭暗斗,往往是讓消費者暗自竊喜,無論是技術戰還是價格戰,最終用戶都會從中獲益。而這次業內標準戰役的打響,卻讓其中下游運營商和用戶緊鎖眉頭。主板廠商技嘉產品經理表示,如果出現兩套不同的USB標準,主板、PC和數碼產品廠商將無所適從,消費者更要為成本增加而買單。AHD等廠商對這種結果表現得很無奈,“這對于用戶是不好的。但是,我們沒有選擇。”
由于Intel早已動手研發USB3.0技術標準,目前也已經獲得了相對完善的成果,所以即使是四家聯手與其正面交鋒,制定另外一套標準,恐怕也很難趕上市場獲得有利局勢,更別提占領先機。Nvidia表示:“最終的局面可能是Intel的規范出爐了,而我們的還要稍后發布,即使這樣也可能無法做到和Intel的一模一樣。如此一來,屆時他們就已經成了實際上的業界標準,而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回爐重新設計芯片,這就又會耗去九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