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被司馬遷改為“倉廩實而知禮節”,用于《史記》。劉琦琳《倉廩實,再新規》一文,又把這句名言用在了網店新規上。越想越有道理。
史記《管晏列傳》中原文最后落腳點是:“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意思是說,政府出臺各種新規的時候,老百姓希望得到的服務,要因勢利導給予他們;老百姓所否定的東西,也要審時度勢去掉它。網店新規已成為90%左右的網民“之所否”,能否“因而去之”,現在成為一個懸念。本期的故事(封面故事),由這個懸念開始。
劉琦琳以吳思的筆記寫道:辦照和名索網宣示的525元的支出也不至于“斷了100萬人的生路”。問題在于潛規則,C們害怕的是523元背后的真實代價,是一個從“網下”追到“網上”的“城管們”決定的真實價格。
劉琦琳冷靜地算了筆帳:eBay的失敗始于“收費”:實施收費后,eBay易趣最多時有超過40%的老用戶流失。“在中國C2C市場爆炸性增長的幾年里,eBay在一個正確的時間,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戰略”。
算帳的結果,結論擺在眼前。在7月29日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辦,由我主持的中國網絡零售產業環境學術研討會上,中科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呂本富提出的“三不原則”,就可作為“因而去之”的指導原則。
因為提出“以C為本”而一鳴驚人的侯大銀,最近從采訪者,變為了被采訪者。本期她變得更加專業了。侯大銀與黃婷婷提出“走向合法合理”的下臺階之策。
通過細密考證,她們發現在北京工商局與網民之間,有一條窄長的共識通道,一旦“因而予之”,自然“因而去之”。這就是國務院《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第21條規定。辦法是將以消費者身份網上買賣商品的個人,從網店新規廣義的“個人”中剝離開來,免于辦照之苦。
匡冬芳的筆法近于柳宗元《捕蛇者說》,她來了個對捕魚者說。
她以警世之筆寫道:捕魚不是電子商務當下的命題。做為養魚者,如果在這個時候,再不放水養魚,用寬容、扶持的政策來安撫眾魚,其結果甚至可能是:北京將再沒有電子商務。
匡冬芳講了個借古諷今的例子:昔日,秦王贏政因發現了幾個從外國來搗亂的人,遂下令逐天下客。大臣李斯勸告贏政要高度重視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才,以使國家強大。秦王接受而撤銷逐客令。看來,正確的政策,對于發展的關系,是十分重大的。營造支撐發展環境,提供“俗之所欲”服務,可能比濫發執照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