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Twitter并不適合每一個人,你可能在很久以前已經注銷了它的服務。不過,不管你使用與否,你很難改變這種現象的出現,許多網站還是不會減少圍繞它建立的熱情。
博客同樣并不適合所有人。但不同于博客的是,目前為止,Twitter擁有更多的不同類型的用戶,很多人,其中包括那些從來沒有想過會使用博客的人,以及曾經認為絕不會觸及RSS reader的人。
那么是什么詮釋了Twitter效應呢?是什么讓它給人以積極的感覺并讓其它相關網站緊跟其后呢?此外,其他系統如何才能從這之中有所收獲呢?答案就在于對用戶的理解。
Twitter有一個簡單的前提:你一有動作,訊息會被發送到你的朋友那里。實際的操作雖然略有不同,但是,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接收者的關系網僅僅是他們所知道的。其他的每一個不露面的人群都是隱藏在背后的潛在追隨者。
這個簡單的前提就是Twitter成功的關鍵:郵件會發送到一個明確的用戶手里。你發出的時候,你知道誰在線上并且你會知道誰可以看到你的訊息。從這個意義上講@replies是最好的提示,即使Twitter不是一個點對點信息傳遞系統,@replies會發送給那些對此有興趣的人,因為這些信息是用戶希望了解的,所以他們會去閱讀。
另一方面,博客沒有明確界定的用戶。一個活躍的博客人不會越過鴻溝隨便亂說的。直接意見反饋往往只能以書面的形式,并且會減少垃圾郵件的騷擾以及雜亂訊息的隨意叫囂。
因此,大多數博客被遺棄或注銷這并不奇怪,最根本的理由是沒有人訪問。沒有人去在意你的喋喋不休,但Twitter是設計一種動態網絡效應,以形成朋友之間的互惠關系網。
從用戶的角度去設計網站,是集中凝聚力的強有力的工具。這一經驗也可以適用于許多其他服務,對于幫助那些對用戶缺乏吸引力的網站去尋求服務還是極為必要的。
Facebook難道不是為了用戶?社會網絡的輪廓幾乎千篇一律的都是關于自我個性的表達和視覺沖擊的。Facebook的個人資料頁上當然可以有看點,但是這需要用戶不斷瀏覽Facebook并在他們的網絡尋找新聞。
Facebook是第一個引入News Feed概念的大型社會網絡,在許多地方這已經成為一個標準的理念。當Twitter一如既往地派發每封郵件時,Facebook的決定更新了規則。這一規則就是過濾,從理論講是很好的,但這種暗箱操作行為,對用戶來說簡直是不可預測的。
FriendFeed具有與Twitter同樣的安裝程序,但是在內容上還要更加的豐富些。盡管你知道誰在關注,并且你選擇了你要關注的人,但豐富的內容是一個必要的前提,而且它也應該有關注焦點。太多的消息,太多的人,這正是Facebook試圖用algorithmic feed去解決的問題。但有什么解決辦法呢?就算再聰明的過濾器也無濟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