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又一個“世界第一”,我們已經能夠做到在自豪之后冷靜地思考。
我國網民數量成為世界第一,這個消息興奮了不少民眾的神經。
7月2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了2.53億,首次大幅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
有人認為,在互聯網這個一直被美國等發達國家所左右的領域,中國難能可貴擁有一個“世界第一”,著實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的確,CNNIC公布的這一數字說明,我國作為互聯網大國的規模已經初現,中國互聯網伴隨著網絡技術的改進和普及,正在走向成熟。
如今,網民對于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而網民數量的增多必然在某種程度上推動著網絡輿論監督的深入,網民的自由言論可以使政府及時了解民意,體察民情。不過,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2.53億,龐大的人群中難免人多口雜,而網絡上并無節制的表達空間,極易引發偏激言論的無邊擴散,造成嚴重影響。
因此,對于數量第一的反思,首先想到的便是我國網民的質量。審視這個“質量”,有人提出了“網德”的概念。
近年來,我國的網民始終搖擺在正義與邪惡之間。說起孫志剛事件、寶馬撞人案甚至華南虎事件,網民的熱情關注與參與所起的積極作用不容小視;再有諸如手機漫游費下調、黃金周假期調整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政策的制定,也離不開網民的進言獻策。然而,龐大的網民群在極度自由的空間里,卻總是呈現出其魔鬼的一面:網絡色情、網絡暴力、網絡欺詐、流氓軟件、網絡惡搞等行為,從未有一刻停止過,由此引發的青少年犯罪現象已絕不在少數;“人肉搜索”的出現,讓人們得以探究事實真相的同時,也讓一些居心不良的網民做出了無視道德的暴行;更有少數心術不端的人在汶川大地震后散布多起謠言,給社會造成混亂。
且不論“網德”這個提法是否準確,但它是網民行使權利的底線,樹立“網德”應該成為一個嚴肅的話題。
我國網民數量為2.53億,當這個數字不再孤立,而是與更多的事實和數據一起呈現在人們面前,或許這個“世界第一”將要失去它原來的光芒。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在2007年修訂了對“網民”的定義,把原來的“平均每周上網1小時以上”改為了“半年內使用過互聯網的6周歲及以上中國公民。”這樣的定義無疑太過寬泛。
記得當年人們曾就我國是體育大國還是體育強國的問題進行過激烈的爭論,而最終人們漸漸趨向了理性。第29屆夏季奧運會正在進行,即使一個個中國奧運健兒奪金的捷報頻頻而至,也不會再有人沖動地狂呼我國已經邁向了體育強國。我國網民數量第一同樣無法說明我國已然是網絡強國,如今的情況,甚至還未曾真正成為網絡大國。
有一些事實值得關注: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只有19.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1.1%,而美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普及率就已經達到19.1%;我們網民通過網吧上網的占三分之一,而93%的美國網民卻在家中上網,加之我國人口總數的巨大,有美國互聯網調查機構公然聲稱“中國互聯網普及還落后美國15年”;與我國以玩游戲、聽音樂、聊天等為主的“全民娛樂”的互聯網特色相比,美國的互聯網發展模式更多的是以商務應用為主。
不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并不能一蹴而就。我國網絡信息產業尚在起步階段,它的潛力還遠遠沒有完全被挖掘出來。因此,如何使中國經濟真正受惠于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如何尋找和利用這個2.53億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或許才是我們目前最應該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