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金鄉縣霄云鎮李白村的村支書楊慎剛擔任村支書30年,從上任之日到現在,記日記的習慣一天都未間斷,如今已整整寫了56本日記。一本本樣式不同、封皮發黃的筆記本,記錄著民事、村事、國家事,成了李白村的發展史、民情賬,隱約地展現著當代中國農村的發展脈絡。
1976年,26歲的小伙子楊慎剛當上生產隊長。“那時候,俺村就是一個生產大隊,大伙干活掙工分,靠工分得糧食。”楊慎剛說:“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記下每位村民的工分,并記下第二天怎樣帶領村民造肥。”
談起筆記本里記錄的這件事情,楊慎剛面帶笑容地說,當時國家工業落后,化肥產量很少,村里又窮,只能是自己想辦法積肥。
從老楊那個困難年月寫下的日記看到,他去縣里開會要步行45里土泥路,還要帶著被子和碗筷。
翻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日記本,收公糧、交提留、給誰家送信占據了日記的大部分。“一到交公糧、提留時,俺和村干部就要帶頭去交,還得挨家挨戶地去催交。有些村民不理解,硬是不交提留,那時的工作不好做。”老楊說。
提起為村民送信,老楊說,那時候村里沒有電話,他要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幫村民送信。為了不出錯,老楊每天都把這些事記在筆記本上,十幾年來沒有丟失任何信件。
進入新世紀,老楊的日記里記載了農業稅減免、村里通上自來水、戶戶通電話、看上有線電視、柏油路通到家門口、看病能報銷……
楊慎剛把村里生活困難的家庭、孤寡老人記在筆記本上,詳細地寫下幫扶措施。楊志文妻子得骨股頭壞死,癱瘓在床,3個女兒年齡小,家庭生活非常困難,村支書楊慎剛了解情況后,組織村里的男女老少為他捐款,籌得了2 000多元錢,幫助楊志文一家度過了難關。
57歲的楊慎剛,如今寫“民情日記”的熱情不減,為村民做實事的干勁更足。村民楊志遠說:“俺楊支書是個熱心人,群眾信得過。”這不,在剛進行完的換屆選舉中,他又以高票當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