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兔毛出口連年陡降,專家呼吁:應轉變經營思路和經營模式,避免出口盲目性,提高經濟效益。
我國兔產品歷來屬于外向型出口商品,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很大,兔產品出口已給我國創造了大量外匯收入。1980年代是我國兔毛出口的黃金時期,連續10年年均出口5 484噸,創匯1.44億美元,兔毛成為當時我國年出口創匯超億美元的骨干商品之一。由于當時兔毛出口形勢好,因此引出國內“毛兔熱”。但到1987年兔毛價格就開始下降到每千克80~100元,1992年下半年竟降到每千克60元左右,還很少有人收購兔毛。2007年以來,有些地方再度出現“賣毛難”,這都與兔毛出口下滑有關。兔毛出口下滑有以下原因。
第一,國內市場的異軍突起是兔毛外銷陡降的重要原因。我國于2001年11月加入WTO后,各地紛紛加快招商引資步伐。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各種優惠措施吸引了眾多外商來華投資,其中不乏毛紡行業的投資者。據悉,日本、韓國就有數家毛紡商將工廠開到中國境內。他們的到來帶動了國內毛紡業的發展,而所需原毛多半來源于國內市場。加之近兩年國內其他毛紡企業也較興旺,原毛需求不斷上升,內銷較旺,這給外銷造成了很大壓力。
第二,紡織工業的技術革命向傳統毛紡業提出了嚴峻挑戰。紡織技術的復合化,化學纖維在與天然纖維的混紡交織交并中充分展示著自身優點,價格低廉無疑是化學纖維最吸引人之處。3種以上纖維的混紡交織交并極大地改善了織物性能,但同時對傳統的全兔毛織物構成了威脅,市場份額重新分配的結果是天然纖維需求量的萎縮。
第三,兔毛進口國經濟不景氣。兔毛是一種高檔的天然纖維,主要用做時裝,經濟不景氣,導致市場購買力下降,毛衫銷量減少,價格也下跌。歷次兔毛低潮都與有關兔毛進口國經濟不景氣有關。當今世界經濟呈穩中略降的態勢,美國經濟已顯露出放緩的跡象;歐盟和日本經濟也有下降,這樣勢必造成兔毛及其紡織品消費市場萎縮。
第四,在全球氣候轉暖,市場對毛絨服裝需求量下降,也會影響兔毛的出口。多年的暖冬,加上各地冬季取暖條件改善,人們衣著趨向輕薄型,使兔毛及其制品備受冷落。在德國超市里,過去幾百馬克1件的兔毛衫,現在降價到50馬克仍無人問津。從我國近年廣交會上也可以看出,美國紡織品采購商參會的人數減少,中美紡織品成交額下降;過去我國出口的毛衫平均價每件可賣7美元多,近兩年已下降到3美元。
第五,兔毛市場供大于求也導致市場價格下跌。因為養毛兔利潤較大,加上前幾年市場毛價相對穩定較高,各地毛兔飼養量和兔毛產量都有增加,而兔毛及其制品市場需求有限,兔毛市場供大于求而價跌也是必然的。
專家認為,解決兔毛出口下滑的對策是:一是調整兔業結構。現在全球氣候轉暖,市場對毛絨服裝需求量下降,就會影響兔毛的銷售。原來毛兔業發達的德國現在就十分明智地壓縮毛兔,發展肉兔,該國毛兔的經濟收入現在僅占養兔總收入的20%。我國不同地區應該各有側重點,不可盲目發展毛兔。二是轉變經營戰略。從單純依賴出口兔毛原料,轉變到兔毛深加工,擴大兔毛織品的國內外市場。三是在搞好出口的同時,重視開拓國內市場。兔毛是一種特殊的紡織原料,可制作兔毛衫、頭巾、圍巾、各種內衣、睡衣、游泳衣、登山服以及童裝、婦女時裝等。隨著國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兔毛制品的消費量會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