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和監管不應當只注重惡行事后的懺悔,而應當更善于鼓勵和推進不懈的道德堅持,給肇事者以最嚴厲的處罰,該倒掉的就讓其倒掉。唯有如此,企業對社會才有敬畏之心,我們的道德才不至于失范,崛起的企業才不敢重蹈覆轍。
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導致大量嬰幼兒患腎結石的事件,其高密度聚焦期似乎已經告一段落,但是,其長遠的市場反應卻在慢慢顯現出來。
走進北京的各大超市,特制的廣告屏幕上是兩個乳業巨頭品牌伊利和蒙牛的宣傳視頻,耳中滿是“質量可靠”、“安全保證”之類的喧嘩,與熱鬧的宣傳攻勢對應的情形是,一些批次的產品被檢出含有三聚氰胺的乳業巨頭的專柜冷冷清清的,巨頭們昔日恢宏的貨品堆放和熱鬧的銷售場景已經蕩然無存。
而未能檢出三聚氰胺的北京三元奶制品專柜,其利樂包的液態奶不見蹤影,售貨員說根本進不到貨,太搶手了。
而在幾個月前,這種情況是倒過來的,伊利、蒙牛等奶業巨頭貨品包裝上的生產日期,比三元貨品包裝上的生產日期要近得多,說明當時的市場格局是巨頭占了大半壁江山。
中國有毒奶制品的風波,已經遍及全球,殃及眾多與奶制品相關的產品。一些昔日響當當的品牌,現在的市場信譽度急劇下降。數以萬計的嬰幼兒用無法描述的痛苦,換來對這些品牌的消費信心的崩潰。這些生產有毒奶的奶業廠家,應該是不單單幾句道歉和一些賠償,就可以了事。
種種跡象表明,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絕非一時一地的偶然,而是中國乳業大躍進似的發展,和有些夸張的“每人每天一斤奶”的誘人市場導向,加上監管部門疏于監管而共同催生的怪胎。
三聚氰胺事件的爆發,其各方面當事者均萬分的痛苦:患兒及家長們承受了肉體、經濟、精神上的痛苦;當事企業面對著經營和問責的痛苦;奶農肩負著市場巨變的痛苦。
不夸張地說,中國的乳業走到了一個轉折的關口。拋開媒體上喋喋不休地討論什么“問責”之類,中國的乳業恐怕不需要小打小鬧的修補,而切實地需要一種腳踏實地的新生。
而乳業此時的新生并非“白手起家”,而是有比較厚重的積淀,綜觀三聚氰胺事件中質檢部門多次發布的檢驗報告,在中國近千家乳品企業中,未被檢出三聚氰胺的企業多的是。我們可不可以換一種思路,就是給中國的乳業市場一個嶄新的形象,讓那些長期堅持市場操守,注重奶源質量,拒絕謀財害命的,“干凈”的企業,走上中國乳業領頭羊的地位,把那些生產有毒奶的不良企業兼并或重組。
三元在北京市場的熱銷,昔日巨頭在北京市場的昨日黃花,很能說明問題。應該建立這樣一種游戲規則:喪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線,就等于喪失了市場地位,喪失了生存空間。市場和監管不應當只注重惡行事后的懺悔,而應當更善于鼓勵和推進不懈的道德堅持,給肇事者以最嚴厲的處罰,該倒掉的就讓其倒掉,給道德者以最熱情的贊許和力挺,該上一層樓的就當仁不讓。只有如此,才能拯救中國乳業。唯有如此,企業對社會才有敬畏之心,我們的道德才不至于失范,崛起的企業才不敢重蹈覆轍。忍一時之痛,換來的是秩序和道德的重建。否則,以后的企業還有什么事不敢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