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近幾年營銷與整合大開大闔的海爾、美的、創維等家電企業相比,“市場高手”長虹似乎沉寂了不少。現在,一個新的動作又將人們的注意力拉了回來。
在原國防科工委和四川省政府大力支持下,4月29日上午,由長虹集團組建的四川電子軍工集團在成都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宣告成立。中國軍工電子的又一艘“航母”正式起航。
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對《商務周刊》表示:“軍工產業是長虹又一個戰略性的板塊。這次重涉軍工,希望在增加長虹實力的同時也能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貢獻。”
長虹前身七八零廠成立于1958年,是當時國內唯一的機載火控雷達生產基地。1972年,隨著第一臺電視機試制成功,長虹拉開了“保軍轉民”大幕。歷經30多年磨礪,長虹已經形成集數字電視、空調、冰箱、通訊、數碼等產業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跨國企業集團。盡管已不復10年前的家電霸主地位,但長虹仍是中國軍轉民最為成功的企業之一。而今重振軍工,長虹意欲何為?
“純軍工的企業市場化程度不高,長虹和他們合作能形成多贏的局面。”長虹集團企業策劃部部長何克思告訴《商務周刊》。長虹所在的西部地區,“一五”和“三線建設”中成為國家重要的軍工生產基地和國防科研與試驗基地。這些企事業單位當中,相當一部分屬于電子信息行業。1990年代以來,軍工企業大多面臨市場,資金等難題,在軍轉民過程中,由于體制和思維限制,很多企業用于民用生產的技術、人才、設備等資源轉化率較低,閑置狀況相當普遍。
2005年,中國延續56年的國家軍工體制正式開始開放,允許民營資本有序進入,標志著我國軍工體制改革凸現出巨大的商機。何克思強調,這次重涉軍工,長虹集團充滿信心。在激烈競爭的民品領域多年打拼,使長虹集聚了大量的能力。一方面,長虹可以利用成熟軍工技術及先進生產資源發展民品產業另一方面,長虹可以利用民品產業的品牌、人才、資金、市場等資源服務于軍工課題預研、型號研制及產業化等工作。作為老牌軍工企業,長虹希冀以現有的軍工研發、生產和品質保障能力為基礎,整合四川諸多軍工單位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從產品戰略上看,長虹集團深化軍民結合也是一舉兩得。比如長虹近期加大投入研發的OLED,被公認為未來最具發展前景的平板顯示技術,可以將圖像進行放大并虛擬顯示在人們眼前幾米的空間里。作為民用消費品,它適合消費者隨身觀看喜歡的視頻;而作為軍用電子產品,頭戴式顯示器更是數字化單兵等不可缺少的關鍵性信息化裝備。
“我們從沒有放棄過軍工領域,只是過去關注的力度小了。”趙勇強調,以前“軍轉民”是從企業發展的長遠角度考慮,今天重新拾起也是如此。
在大公司架構下,長虹集團開始確立電子電器、軍工和房地產作為三大產業板塊。這三大板塊成為長虹新的“三駕馬車”,也構成長虹集團利潤的主要來源。
軍工背景除了是一個企業體現國家責任的鮮明標志之外,也被視作現代企業一個差異化的品牌基因而存在。一些大名鼎鼎的國際企業巨頭,比如東芝、松下、諾基亞等跨國巨頭,無一例外都具有顯赫的軍工背景。四川電子軍工集團的成立,也讓長虹的“軍工概念”空前強化,成為長虹有別于同行業競爭對手的顯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