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盧吉增,筆名向隅,生于80年代,北京市豐臺二中高中語文教師。作品見于《人民文學》《詩刊》《詩選刊》《北京文學》《詩歌月刊》《北京日報》《敦煌詩刊》《南窗》《讀書時報》等報刊。著有詩集《向隅詩選》。作品入選《2002年中國詩歌精選》《2003年中國詩歌精選》等選本。
忠誠的灰塵
放在床下的舊箱子
已布滿灰塵
灰塵上沒有印痕
均勻的灰塵下透著箱子的底色
我感到灰塵是多么干凈
箱子里一定盛著一些重要的東西
或者是一個秘密
秘密用灰塵來保守
是多么可信
沒有誰
能把灰塵這么均勻地灑在
箱子表面
那些與垃圾相伴的人
是多么專注
垃圾桶旁提著袋子的老人
在撿拾瓶子
他在這里搜尋了半天一無所獲
因為在他之前剛剛有人來過
他徑直向前一個垃圾桶走去
旁邊是一個垃圾堆和
幾個收破爛的外地人
他們在那里本分地動著
收拾著買來的廢品
目不旁視
我貼身走過
他們看都不看
天橋的王
我不能拒絕走過這里。
這里
是駕在馬路中間伸在上空的堅硬的過街天橋
從此岸到彼岸(習慣說法)
要經過一級級的臺階
橫跨的橋面
和一些橋上的人
那些賣錢包鞋墊和襪子的
那些賣戒指項鏈和刀具的
那些賣鹿茸狗鞭和虎骨的
那些賣報紙地圖和老玉米的
那些老幼弱殘拉琴賣唱的
特別是那些把脖子伸長
面向大家搖頭高歌的盲者
這里是他們的領域
他們是這里的王
在橋上橋下,還是左右端頭
要看心情與天氣
匆匆總過這里的路人
不能拒絕他們,就像不拒絕這座橋一樣
這座橋
就在他們手中那張最新版的地圖上
有清晰的標識
但是在他們的歌聲中
我常常記起這座橋
以及
我經過時的停留,
停留時留下的過路的銀子
以及
投幣時彎腰把錢輕輕投在他們跟前的碗中
以及
隨后聽到的連聲謝謝
謝謝
那一群群的人
那一群群的人
在小區的門口
或在一方墻角
他們圍得緊緊的,有的地方被重疊
有個空隙要容下的都是腦袋
甚至是一雙眼睛
他們是些街頭的弈者
在有陽光的冬日里
他們可以更放松一些
他們就可以把手伸出袖口
摘掉那厚厚的棉手套
或者放在背后
他們應該感到些愜意
我真想馬上湊過去
這么想過多少次了
但又怕打擾了他們
汽車呼嘯而過
汽車噴出許多廢氣
汽車噴出許多煙塵
汽車噴著這些看不見的東西前進
一聲鳴笛
汽車從后面呼嘯而來
我連忙躲閃
汽車貼身地駛過我身邊
汽車沒碰著我
汽車濺起一串串泥點
輻射向我沖來
我低頭拍打衣服抖落泥點
爾后
向汽車開遠的方向
抬頭望著
我們都有一個紙身
被刻畫
他們要說什么
被蹂躪
他們要追求什么
遇濕則骨折
遇風則形損
遇熱則身亡
多么像一位術士在布道
一時一刻在空氣中剃度
我們都有一個紙身
整天被張貼在單位辦公室
商場火車賓館
另一處賓館飛機會議室
被拿在手里放在口前
被目光灼灼的逼著
習慣的抖著
但我早已感不到了冷熱
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已故
或
下一刻幾時死亡
影子
蒸不熟煮不爛錘不扁
炒不爆響當當的
你想到了誰
忠誠的親密的
夸張的單一的
固執的粗獷的
你想到了什么
它是不是
還需要長一雙眼睛
或穿一件彩衣
有一個笑容
暗下來
再暗一暗
它便即刻消失
在夜里
你會不會有些思念
不是故人
我們都盡情打開
當我打個哈欠
放縱地伸個懶腰時
如果碰到了誰的手
請你不要縮回
否則叫我有些受窘
老師再見
“放學了,同學們再見!”
同學們一邊機械地說著“老師再見”
一邊抄著黑板上留的作業內容
語文《區目標》的《林黛玉進賈府》練習
數學優化設計P56,1—5題
英語報紙第三版上的專題訓練
物理練習冊P40,11—18題
化學發的卷子做完
生物配套聯系細胞部分習題
同學們在自己的本子上抄得密密麻麻
如果每科作業半小時,那就要三個小時
如果有幾道難題,就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同學吃飯時間長一點
如果同學看一會電視或報紙
如果同學拉肚子,多去幾次衛生間
如果同學想練一會書法或鋼琴
如果同學想和父母多說幾句話
如果今夜有風雨,同學想停下來看一看
如果做不完作業……
如果都讓老師來做
有的已經不會做了
何時何地何事何因何果
可不可以確定你
我們用x軸y軸標示著數字的地址
用x軸y軸z軸豐滿著空間的樣子
用經緯度描述著城市和鄉村的關系
用郵編和住址揪住某人的尾巴
我們可不可以用
何時何地何事何因何果來確定你
如此的話
我感覺自己穿了一件合身的紙衣
一動衣服就爛了
它讓我固定在此時此地
就永遠保持這個固定的姿勢
供人們觀賞
如此的話
我突然想起幾種絕好的方法更好奏效
一是把握拍攝下來,制成照片或錄像
一是讓我死掉,并套上那件藍色的睡袍
一是把握制成木乃伊,永遠不朽下去
蘋果愛
愛上一只蘋果
可以是由于饑餓
也可以是由于欣賞
或是一種職業(畫者和小販)
甚至是一種偏執和執著
乃至是一種想像
或一種吆喝的聲音
一種別樣的體驗
或一個簡單自由的
自己
我的學生來看我
他是我的學生
一個北京工商大學的大一學生
他是我的第一批弟子之一
他們是我從參加工作就帶的
從高一到高三
當時他們沒少讓我生氣著急
當他們走出中學進入大學
我感覺到他們更加可愛
甚至經常想起他們
今晚他——劉子鍵——來看我
他穿得很莊重
他可是當時的麻煩生
就連穿著都很嬉哈,經常挨我批評
今天他一進門很自然的喊我盧哥
我立刻從座位上站起
笑了出來
特別爽
把耳朵用手用力堵住
把眼睛閉上
伸直脖子
肆無忌憚的大喊一聲
“啊——”
拉長盡可能地拉長
在大街上這時
我不看也知道
有人疑惑地走過我
有人快步走開
有人試圖接近
如果僅此一聲
等這些當事人走散也就完了
但是于我
在歷經一周咽喉炎不能正常說話之后
這次我要一字一頓地說
特
別
爽
故事
《西游記》播到
紅孩兒喊救命
唐僧執意要解救那個孩子
孫悟空半推半就地讓師父上馬繼續前行
豬八戒不住地埋怨猴子
沙僧說了些不重要的話
他們一伙是去西天取經
他們是從東土大唐走到這里
他們到西天還有一段路程
有點黑
按約定
我準時在廣場標志物前等候
她一晃就出現在我面前
真突然
我一下子就看出她笑呵呵的臉上
比以前有點黑
這是一種健康的黑
還是一種什么樣的黑
我不知道
一個孩子來叫我叔叔
一雙大手伸過來。
她什么時候帶來一個孩子和一個男人
我沒在意
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孩子
我不關心
只是
這點黑
讓我感到
她和以前
變化不大
有時候我一個人
有時候我一個人
在靜靜的房間
在這絕對隱蔽和
自由的空間
我擔心自己會做什么事
怕自己把自己
發現了
自己把自己
嚇著
一個冬日的午后
一個冬日的午后
我看見一位大爺
蹬著三輪車
在大街上慢悠悠的走著
車上坐著一位大媽
應該是老伴了
他們給藍色羽絨服裹的嚴嚴實實的
大爺一腳一腳地往前蹬著
大媽坐在車上
就像坐在他的尾巴上
不必擔心車子行進的方向
到現在
我還記憶猶新的是
不論他們走到哪里
那么多行人車輛
為他們讓路
一輛馬車行進在四環路上
一輛馬車行進在四環路上
車夫坐在車的左前側方
他的女人坐在中央
這匹馬就像畫里的樣子
開始騰起四蹄飛快地跑在四環路上
傍晚光照開始叫人留戀
步行的人們開始放慢腳步
騎車的行人與馬車并行
這匹紅馬更加精神起來
車夫吆喝著前面的行人讓路
女人在車上顛簸起伏
我飛速地跑向前面的隧道橋
站在橋面向下探視
看這輛馬車鉆出橋洞
他們是那么快
隨著馬頭一露出來橋洞
這輛車就沖到了前面
最好
前面不要有交警
也不要有彎路
在這條路上
他們還能多跑一會
創作談
用“這一個”表達“這些”
寫詩源起于興趣與機緣。
喜歡文字營造的有溫度有生命和有想象的世界。
喜歡用自己的心來感受、理解、認識這個世界;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呈現、營造這個世界。
寫詩是我、世界、詩歌、語言和思考的相互關系的若即若離、交織糾纏;是“本我自我超我”的妥協和斗爭。它正是對自我的確信與堅守,是對自我內心真實的尊重。
所以寫詩是我和世界存在的另一種形式,是我用“這一個”表達“這些”的需要,我不能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