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本文在深入福建省安溪縣#65380;福安市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福建省農業文化的情況,并運用模型對福建省農業文化對農業經濟的促進作用進行評價,提出了促進福建省農業文化發展的政策建議#65377;
[關鍵詞] 安溪縣;農業文化;農業經濟;調查分析
[作者簡介]詹 玲(1978—),女,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農副業政策和農業多功能問題研究;喻 聞(1969—),男,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研究生#65380;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政策研究#65377;(北京 100081)
本文系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資助項目#65377;
一#65380;引言
200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指出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65380;就業增收#65380;生態保護#65380;觀光休閑#65380;文化傳承等功能#65377;農業文化是人類在農業生產和農業生活中創造的,與農業生產和生活直接相關并對其產生直接影響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65377;農業文化傳承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形成#65380;保持和弘揚自身優秀的文化傳統有著重要意義,它對于拓展農業功能#65380;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具有重大價值#65377;農業文化依托于人類社會環境,人的參與是農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人的行為#65380;人類社會環境的變遷對農業文化有著深刻影響,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可能會引起農業文化的變化#65377;當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逐步代替傳統的農作技術,現代生活方式逐漸取代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現代文化正沖擊著傳統農業文化#65377;人們片面關注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享受著現代生活和現代文化,傳統農業文化在這種背景下逐漸萎縮甚至消失#65377;農業文化的流失必然加速傳統文化的消失,甚至導致群體或民族特征的弱化#65377;因此,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具有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65377;
福建省農業文化歷史悠久#65380;特色鮮明,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茶文化和惠安女文化#65377;一是茶文化#65377;作為烏龍茶的故鄉,福建茶文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有關產茶的文字記載比《茶經》還要早300年#65377;2006年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唯一的茶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5377;二是惠安女文化#65377;以吃苦耐勞而著的惠安女文化,以及黃頭巾#65380;藍短衫#65380;銀褲鏈#65380;大折褲#65380;神秘迷人的惠安女服飾早已揚名中外,為中外人士所稱道#65377;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和現代文化的沖擊#65380;保護意識和保護機制的缺乏#65380;旅游對農業文化的過度開發和隨意濫用等因素,福建許多優秀的農業文化遺產也正在慢慢的消失#65377;2007年發布的《福建省“十一五”文化發展專項規劃》,提出以打造文化強省為目標,在“十一五”期間安排建設一批重大文化設施項目,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其中傳承農業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環節#65377;茶業是農業產業中最具有文化特質的產業#65377;近年來,福建省安溪縣積極開發茶文化,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65377;
二#65380;福建省安溪縣茶文化開發情況
福建省安溪縣地處福建東南部泉州市境內,是舉世聞名的“中國烏龍茶之鄉”,名茶鐵觀音#65380;黃金桂的發源地#65377;茶業是安溪縣的傳統特色產業,更是安溪縣域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65377;千百年來,伴隨著烏龍茶的誕生和發展,安溪人民創造了堪稱閩南一絕的安溪茶文化#65377;安溪茶文化集歷史#65380;經濟#65380;宗教#65380;民俗#65380;禮儀#65380;飲食#65380;園藝為一堂,有茶藝#65380;茶歌#65380;茶舞#65380;茶詩#65380;茶聯#65380;茶諺#65380;賽茶等形式,已成為安溪文明的象征#65377;
上世紀80年代安溪縣茶葉生產將重點放在產量的大幅擴張上,擴大茶葉種植面積#65380;提高茶葉畝產水平成了當時茶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65377;從90年代初到新世紀前夕,安溪縣茶葉生產又把重心轉移到茶葉質量的提高上,提出創精品茶葉的口號,著力打造知名品牌#65377;進入新世紀以來,安溪茶產業開始了全面發展的階段,安溪縣委#65380;縣政府和全體茶企#65380;茶農#65380;茶商深刻認識到茶文化建設已成為發展茶產業的重中之重,十分注重將茶文化注入茶產業發展中#65377;2006年,安溪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安溪鐵觀音#8226;和諧健康新生活”的新理念,作為新一輪的興茶方略,逐步實現了茶業由家庭小作坊向社會化分工轉變,由單一種植向多元經營轉變,由規模拉動到文化驅動的增長方式轉變#65377;安溪縣還申報了“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爭取安溪鐵觀音制作工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5377;日前,我國首部以中國名茶——安溪鐵觀音的由來為主線#65380;真正反映茶文化的古裝電視連續劇《鐵觀音傳奇》在福建泉州正式封鏡#65377;
三#65380;福建省安溪縣茶文化開發的顯著成效
世界著名農業品牌發展的經驗證明:“文化強,實力弱者興;文化弱,實力強者衰;文化強,實力亦強者勝;文化弱,實力亦弱者亡#65377;”產業文化是產業發展的基石,善用茶文化特質,必然帶來無窮的茶產業經濟效益#65377;沒有茶文化的參與,茶葉只是一種農產品,一種飲料,市場交易也只能是初級交易#65377;有了茶文化的參與,才能形成完整的茶業經濟貿易,才能發展大茶業#65377;安溪縣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挖掘傳統茶文化,通過把茶王賽與茶歌#65380;茶舞#65380;茶藝表演#65380;產品展銷#65380;茶王拍賣#65380;簽約訂貨等有機結合起來,安溪縣創造性地探索出文化與經濟緊密結合#65380;互動雙贏的新路子,促進了安溪茶葉經濟的不斷壯大#65377;
歷史上,安溪曾經是福建省最大的貧困縣#65377;198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70元,人均財政收入只有18元#65377;“八五”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安溪大力弘揚“茶文化”,做大做強做亮茶產業,有力地推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65377;截至2007年底,安溪縣全縣茶園總面積50萬畝,約占全國茶園面積的1/50,年產茶葉5.2萬噸,約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1/25;涉茶行業總產值57億元,受益人口80多萬人;茶葉出口量1.6萬噸,出口創匯6000多萬美元#65377;全縣農民人均收入6435元,其中來自于茶產業的收入達3510元#65377;據不完全統計,在茶主產鄉鎮,年均收入超過20萬元的茶農占20%,超10萬元的占17%,超5萬元的占35%#65377;并已跨進了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65380;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65377;

四#65380;福建省安溪縣茶文化開發的實證分析
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筆者先后兩次赴福建省安溪縣進行了農戶調研,共發放調查卷102份,收回有效問卷 99份#65377;從樣本農戶的土地經營狀況看,絕大多數耕地用于茶葉種植(見表1)#65377;從樣本農戶的收入結構看,在安溪縣虎邱鎮,農戶年平均收入26915元,其中茶葉收入25322元,占94.08%;在安溪縣蓬萊鎮,農戶年平均收入20432元,其中茶葉收入11981元,占58.64%#65377;
五#65380;加快福建省農業文化發展的政策措施
針對當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提出福建省農業文化傳承的幾個對策建議#65377;
(一)探清家底,做好農業文化的收集和整理#65377;全面確切地了解農業文化的狀況是保護#65380;傳承農業文化的一項基本工作#65377;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農耕歷史的農業古國,農業文化浩瀚繁多,有很多農業文化亟待收集和整理#65377;一方面,要通過實地調研#65380;古籍研究#65380;地方志查閱等途徑,做好調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農業文化的種類#65380;數量#65380;分布狀況#65380;生存環境#65380;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65377;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完善國家#65380;省#65380;市#65380;縣各級農業文化名錄體系#65377;目前,我國已設立農業文化清單,是農業文化保護工作的一大進展,但仍需要進一步整理和補充#65377;
(二)建立健全相關的法規和制度#65377;健全的法規和制度是進行農業文化有效管理和保護的重要保障#65377;目前全國性的法規尚未出臺,大多數省區沒有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相關制度還不健全,系統的保護政策和措施尚未形成#65377;在法律和制度上需進一步給予相應的明確扶持,盡快確定農業文化傳承功能的價值內容和目標, 并制定合理的政策#65377;當務之急是加強農業文化保護法制建設,出臺全國性和省級的保護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建立一套系統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65377;要加快保護管理立法進程,使保護工作走上法制管理的軌道;加大執法力度,對于違反法規破壞農業文化者,按照法規對其進行懲罰和教育#65377;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申報評審制度#65380;保護管理制度#65380;開發利用制度等各項制度,落實保護責任制,確保在收集#65380;整理#65380;建檔#65380;資金技術#65380;管理等方面都要有相應的制度作保障#65377;
(三)“靜態保護”與“動態保護”相結合,側重“動態保護”#65377;農業文化保護應做到“靜態保護”與“動態保護”相結合#65377;所謂“靜態保護”就是將一些農業文化原原本本記錄下來做成標本放進博物館,如建立農業文化博物館,對不同區域的農具#65380;農器#65380;農諺#65380;農節進行收集#65380;保護和展示#65377;“動態保護”是指使農業文化植根于原有生存環境,以鮮活的狀態生存和傳承,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弘揚,繼續發揮其獨特作用#65377;對農業文化的保護不應停留在展示的層面上,將已經滅絕或瀕危的農業文化做成標本放進博物館是必要的,但“動態保護”更有利于農業文化的保護和傳承#65377;
(四)依托農業文化,打造地方產品品牌#65377;農業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底蘊,在當前條件下如果能很好地利用這些歷史文化底蘊,將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融入到地方產品中,挖掘農業文化內涵,打造農業特色品牌,不但可以宣傳#65380;弘揚農業文化,也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65377;具體而言就是根據各地民俗#65380;飲食#65380;民間傳說#65380;民間文藝等農業文化挖掘一批民族民間的特色產品,打造各種品牌,產品可以包括農產品#65380;手工藝品#65380;服飾等等#65377;國內外有很多借助農業文化來包裝農業產業#65380;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成功范例#65377;國外如日本的“菜花工程”#65380;韓國的“泡菜文化”#65380;法國的“葡萄酒文化”等;國內如茶文化#65380;蠶桑文化#65380;花卉文化等#65377;借助農業文化來包裝農業產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三方面:一是作為資源依托的農業文化的選擇;二是農業文化與品牌的最佳結合;三是產品生產#65380;加工#65380;銷售#65380;流通等各個環節的暢通#65377;
(五)發展農業文化旅游#65377;農業文化旅游就是依托農業文化資源發展旅游觀光農業,實現農業文化保護和利用的雙贏,是農業文化開發利用的重要內容#65377;許多農業文化具有極強的旅游觀光功能,挖掘傳統農業文化內涵有利于提升農業觀光的水平和檔次,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65377;農業文化旅游還可以讓傳統歷史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推動農村的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使廣大村民得到實惠,從而都能自覺地投入到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當中#65377;近年來,農業文化已開始走進各種觀光旅游項目之中,如澳大利亞的剪羊毛已形成當地每年的節慶比賽,并成為赴澳游客必須參與的傳統旅游項目#65377;無錫吳文化公園內設了“稻豐圩#65380;堰里農舍#65380;蠶桑巷”等場館,通過豐富的資料#65380;實物等手段,展現了五千年吳地農業文化,并通過踏水車#65380;穿蓑衣#65380;推石磨#65380;捉泥鰍等農業活動,讓游客親身體驗到傳統農業生產特有的樂趣#65377;這些旅游項目實現了農業文化保護與利用的雙贏#65377;因而農業文化可以作為人們農業旅游的重要部分,而農業旅游可以成為農業文化保護#65380;利用和傳承的重要表現形式#65377;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