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按照奧肯定理,經濟增長能夠促進就業增長#65377;本文以江西1981-2006年的GDP和三次產業的數據,通過建立回歸模型,應用Eview5.1軟件,實證分析了江西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相關關系,提出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同步發展的建議#65377;
[關鍵詞] 經濟增長;就業增長;就業彈性;江西經濟;實證分析
[作者簡介]吳春芳(1970—),女,南昌大學圖書館館員;張兵紅(1986—),男,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區域經濟學碩士研究生#65377;(江西南昌 330031)
一#65380;江西經濟增長#65380;就業增長與就業彈性的現狀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逐漸完善以及中部崛起戰略的提出,江西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我省總體就業情況卻不樂觀#65377;從1980-2006年我省增長與就業增長數據來看,我省平均增長率為15.64%,而就業增長率平均增長僅為2.12%#65377;從分段時間看(如圖1),1981-1991年,就業率變化不大,經濟增長變化并沒有和就業增長呈現同向變動關系,就業對經濟增長變化的反應并不靈敏,這是因為在計劃經濟占主導地位情況下,就業受到政府就業計劃的配額,這就形成了這期間就業增長率變化不大#65377;1992-2006年,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呈現出同向變動,隨著經濟增長的速度放緩和加速,就業增長率呈現下降和上升的趨勢#65377;總體上,經濟與就業人數呈持續上升趨勢#65377;
另外,江西經濟增長率#65380;就業增長率和就業彈性變化趨勢基本上一致#65377;經濟增長是就業增長的前提,對于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的關系,通常使用“就業彈性”這一指標來加以描述#65377;就業彈性也稱就業的產出彈性,是指就業增長對經濟增長變化的反映程度,即經濟增長率每提高1%帶來的就業增長率的變動[1]#65377;就業彈性越高說明經濟增長對就業的促進作用越強,彈性越小說明經濟增長對就業的促進效應不大#65377;從圖1中可以看到:經濟增長率#65380;就業增長率和就業彈性3者之中就業增長率波動的幅度較小,經濟增長率和就業彈性波動的幅度較大#65377;經濟增長率最高達到31.24%,最低7.11%;就業彈性2005年最低,其值為-0.28,這是由于江西經濟在2005年呈下降趨勢導致;這被稱為“吸入”效應,這種效應來自于經濟為負增長但就業增加的情況,此時就業彈性絕對值越大,對就業的“吸入”效應就越大,就業彈性絕對值越小,對就業“吸入”效應就越小;2006年江西就業彈性最高,其值為0.67#65377;總體來看,江西1981-2006年就業彈性呈上升趨勢#65377;其中,1983年#65380;1991年#65380;2002年#65380;2006年就業彈性較高,1993年以來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的趨勢更加明顯,使江西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更趨向一致#65377;就業彈性不斷增加說明每創造一個增量的價值所需要的勞動增量增加了,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加大了#65377;盡管如此,江西就業增長率遠低于經濟增長率,大多數年份經濟增長率都保持在10%以上,而就業增長率大多數年份都在5%以下#65377;
二#65380;江西經濟增長促進就業量的實證分析
1#65380;江西三次產業就業彈性的變化趨勢分析
江西三次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不同#65377;1980-2006年江西總體就業彈性平均為0.14,同期,江西第一產業的平均就業彈性為-0.07,第二產業為0.32,第三產業為0.43#65377;第一產業平均就業彈性為負數,說明隨著經濟增長,江西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不斷流出#65377;從三次產業平均就業彈性數值來看,第三產業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最大,第二產業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也非常大#65377;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產業就業彈性呈逐漸下降趨勢,而第二#65380;三產業的就業彈性有持續上升趨勢,其中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增長較第二產業更快,可見江西未來的就業增長主要依靠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65377;

2#65380;江西經濟增長與就業的回歸分析
在遵循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非線性關系基礎上,采用回歸模型方法來實證分析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驗證經濟增長能否促進就業增加"在此,采用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小組建立的經濟增長與就業人數之間非線性的指數方程[2]L=βGDPa,對江西1980-2006年的數據進行分析#65377;方程中,L表示就業人數,B為常數,a為彈性系數,這里指點彈性系數#65377;把模型轉化為線性形式,對兩邊取對數,得:
lnL=lnβ+lnGDP(1)
在公式(1)基礎上,構建回歸方程如下:
lnL=B1+B2lnY+ξ(2)
在公式(2)中:L表示就業人數,Y表示GDP,B1表示常數,B2表示就業彈性,ξ表示隨機誤差#65377;本文根據這一關系,利用Eview5.1計量分析軟件對1980-2006年的宏觀經濟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獲得的回歸結果如下:
lnL=6.69887+0.12575lnY
(0.0000) (0.0000)
T= (150.9172) (18.8854)
R2=0.93446 F=356.6589 DW=0.458997
B1為常數系數為6.69887,B2=0.12575,故就業彈性為0.12575,假定其它情況不變的情況下,當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人數就會增加0.12575百分點,有R2=0.924650,即模型整體上對樣本數據擬合較好,也就是說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就業人數做出解釋,通過回歸分析,通過T檢驗和F檢驗,說明對就業增長有顯著影響#65377;
盡管上面的實證分析獲得了令人滿意的結論,但江西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較大,年平均占到了57.89%,考慮到農業從業人員中包括了相當數量的潛在剩余勞動力,為了避免勞動力數據失真所造成的干擾和保證結論的準確性,本文使用非農業勞動力來做進一步分析,這里的非農業勞動力指第二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總和#65377;構建非農業就業人數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回歸方程,如下:
lnL23+B1+B2lnY+ξ (3)
L23其中為非農業就業人數,其他參數與公式(2)中含義一樣,利用Eview5.1計量分析軟件對1980-2006年的宏觀經濟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獲得的回歸結果如下:
lnL=4.07107+0.38744lnY
(0.0000) (0.0000)
T= (34.46256) (21.86528)
R2=0.95307 F=478.0906 DW=0.67546
R2=0.95307,擬合優度較好,其中T檢驗和F檢驗通過,根據回歸結果,1980-2006年江西非農業就業彈性為0.387444,即江西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創造0.387444個百分點的非農業就業機會,可以看到剔除農業勞動力這一數據,非農業從業人員的就業彈性比較大,大大超過了前面模型的結果,達到3倍之多,這說明經濟增長對增加非農業就業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65377;
三#65380;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出,江西省的就業彈性較高(0.12575#65380;0.387444),在江西省通過經濟增長能夠促進就業,失業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經濟在持續快速增長中不斷地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65377;其中,第一產業的發展與江西就業增長呈負相關關系;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和第三產業對促進就業的作用非常明顯#65377;基于上述實證分析結果,江西應該在保證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的同時,在三次產業中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65377;同時,對這兩個產業內部就業彈性較高的行業,如第二產業內部的制造業以及第三產業內部的房地產業#65380;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65380;交通運輸倉儲業#65380;郵電通信業#65380;社會服務業和金融保險業應給予重點支持,這樣將可以提高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的有效性,使通過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增加的政策發揮出更大的作用[3]#65377;具體建議如下#65377;
1#65380;調整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提高就業彈性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優化第一產業,實現新型農業和農業產業化,轉移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65377;首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就大,繼續保持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積極發展能夠吸納更多勞動力的新型服務行業,如家政服務行業銀行#65380;保險業#65380;飲食業#65380;商業#65380;旅游業#65380;社區服務業#65380;農村交通運輸業#65380;觀賞性農業#65380;旅游農業等等,能最大范圍的吸納勞動力;其次,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和制造業,這兩大行業的就業彈性相對較大,更好的發揮第二產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65377;
2#65380;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擴大就業量
工業化和城市化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65380;產業結構升級#65380;科技創新水平#65380;信息化程度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第二#65380;三產業的發展又直接影響著就業#65377;在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的同時,重點發展制造業和生活服務業,加強整個經濟產業鏈的聯系和社區服務,醫療服務#65380;保健服務#65380;體育服務#65380;娛樂服務和大學生服務,開拓就業領域#65380;創造就業機會#65380;擴大就業崗位#65377;
3#65380;實現經濟全面發展,促進就業協調發展
努力實現全方位經濟發展#65377;大力發展都市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65377;重點發展汽車#65380;農產品加工#65380;光電子信息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鋼鐵#65380;新型建材#65380;能源#65380;光伏#65380;紡織和旅游等有一定基礎和產業關聯效應的新支柱產業#65377;通過產業關聯,推動產業全面發展#65377;通過經濟全方位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而促進和協調和就業發展的同步發展#65377;同時培養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同步發展的觀念,不能重此輕彼#65377;
4#65380;調整就業方式,鼓勵靈活就業形式
從失業#65380;待業培訓#65380;工資待遇#65380;失業津貼#65380;勞動條件#65380;社會保障等方面支持小時工#65380;臨時工#65380;季節工#65380;自由職業以及自我雇傭等就業形式的發展,從而為低技能者和殘疾人員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4]#65377;
[參考文獻]
[1]陸燕春,楊喜孫.廣西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的實證分析[J].海南經濟,2008,(5).[2]楊哲,霍金平.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率下降的實證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9).[3][4]劉鋒.浙江省經濟增長與就業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論壇,2008,(13).
[責任編輯:盧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