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目前在東北地區,中部六省部分地區實施的擴大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范圍的改革,既是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地區的重大舉措,也是以后在全國鋪開的增值稅轉型改革的試點。本文研究探討了試點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 增值稅轉型;試點;技術創新;財政承受能力
[作者簡介]皮桂梅(1976—),女,江西財經職業學院南昌校區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財經理論與實踐、區域經濟分析;許世建(1982—),男,江西省高校“職業技術教育學”重點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教師。(江西南昌331700)
所謂增值稅轉型,就是將中國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在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稅制下,企業所購買的固定資產所包含的增值稅稅金,不允許稅前扣除;而如果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則意味著這部分稅金可以在稅前抵扣。世界上采用增值稅稅制的絕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實行的都是消費型增值稅。因為它有利于企業進行設備更新改造,因而頗受企業的歡迎。
自2007年7月1日起,國家在中部六省份26個老工業基地城市8個行業中進行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試點。這是在繼2004年東北老工業基地實行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之后,國家實行的第二批該項改革試點。在中部地區實施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的試點,是中央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采取的重大舉措,對于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城市轉型,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建設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基地,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增值稅轉型對宏觀經濟運行的積極意義
一方面降低稅負,刺激消費,擴大生產范圍。由于增值稅從“生產型”轉為“消費型”后,稅負大大地降低了,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積極性,尤其是設備投資大,資本有機構成高,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加快了技術革新的步伐,擴大了投資規模。新辦企業是增值稅的最大受益者,有利于其一開始就投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引導其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另一方面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值稅轉型有助于降低企業的稅負,從而刺激企業領導加大研發費用的積極性,促進技術的升級換代,為企業贏得市場優勢奠定基礎。
二、增值稅轉型可能帶來的影響
1、表現為財政收入減少。由于本次增值稅轉型試點涉及新增固定資產的抵扣,因此與原稅制相比,縮小了增值稅的稅基,在稅率不變的情況下,必然引起財政收入的減少。可以說,固定資產(機器設備)新投入獲得的發展財富,短時間內(3年左右)政府將從中獲取的相應利益份額將大幅減少。
增值稅屬于共享稅種,本研究報告從中央和地方財政兩方面來分析。
在中央財政收入方面,以江西為例,短期內財政收入不會出現大幅度的減少。2002——2006年江西省增值稅收入占全國增值稅收入的1.21%、1.27%、1.28%、1.27%、1.30%,比例較小并且在1.27%上下波動。另外,本次稅改較為詳細的規定了可以抵扣的行業范圍和企業的界限標準,而且相關產業的年銷售額必須達到總銷售額的50%以上,抵扣采取增量抵扣、余額退稅、首先抵減欠稅的方式實行。從這三條規定可以看出,短期內由于行業、企業界限以及新增抵扣的限制,增值稅的抵扣額不會猛烈的增加,因而財政收入也不會發生較大波動。
轉型后,對企業所得稅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一是由于轉型后固定資產價格由原來的含稅價變為不含稅價,使得原值減小,計提折舊額下降,從而使企業所得稅的稅前扣除縮小,帶來企業所得稅的增長。二是由于轉型造成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減收,進而減小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帶來企業所得稅增收。
2、表現為對企業納稅行為的影響。一是企業可以通過銷售使用過的固定資產進行避稅。試點地區的企業購入固定資產,然后以低于購入價的價格銷售給區外企業,或者企業也可以將固定資產使用一段時間后再將其出售。這些情況下,試點地區的企業將通過買進后(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再銷售固定資產的方式進行避稅。二是企業可以利用總分機構分屬不同區域進行逃稅。現行增值稅條例規定,總分機構可以分別在機構所在地繳納增值稅。
3、表現為投資過熱。消費型增值稅比生產型增值稅擴大了抵扣范圍,能夠有效降低投資成本,使企業獲得更多額外收益。企業的設備投資的NPV(凈現值)和IRR(內含報酬率)就會有所提高,企業的投資周期就會縮短,從而增加了可投資項目的范圍,刺激加大投資的力度。現實中我國局部地區局部行業已經出現投資過熱的苗頭,比如房地產、鋼鐵業等投資增長速度明顯過快。投資過熱由于快于消費增長,使得新項目建成和形成的新生產能力沒有市場需求。因此,實行消費型增值稅改革有利于促進企業固定生產投資的同時,是否會對已經過熱的經濟再“火上加油”令人擔憂。
4、表現為勞動就業壓力。我國許多地方的企業構成中勞動密集型企業所占比重較大,在實行生產型增值稅時,勞動密集型企業因為固定資產投資少,不予抵扣的進項稅額小而稅負較輕。增值稅轉型改革后這種優勢將不復存在,同時企業往往追逐利潤最大化,不可避免社會資金必然流向高利潤行業,而勞動密集型企業往往屬于利潤較低的行業,從而影響到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和企業職工就業。在這種情況下,轉型改革就面臨著一方面由于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會淘汰一部分技術水平不能滿足要求的員工;另一方面,隨著企業人力資源的成本的不斷上升,而實現消費型增值稅使得機器設備的成本不斷降低,從而導致人力資源成本與機器設備成本之比相對于增值稅轉型前有所上升,企業更愿意用機器代替人工。
二、建議和展望
1、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體制,調整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分配利益。適當擴大地方財權,以保證增值稅轉型的順利推行。試點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歷史上對中央財政、省級財政的貢獻率一直比較高,而地方可用財力相對不足。建議改革和完善中央、省財政增值稅分稅和返還管理辦法,適當提高地方財政在增值稅上的利益。同時建立增值稅轉型補償機制,對增值稅轉型后的地方財政收入給予全額補助,以緩解地方財政壓力,為增值稅轉型提供財力支持。
2、引入金融創新,緩解財政困局。政府應積極引入金融創新,保持與銀行的積極合作,拓展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盡量降低資金的利息支出成本。如可以采取設立機器設備進項稅額專項融資計劃來緩解資金壓力,對一些在建基礎設施項目或以采取TOT(轉讓—經營—轉讓)的形式轉讓給社會投資者,以降低政府的投資總量。
3、完善稅收管理體制。調整政府與企業的利益分配關系,堵塞管理漏洞,規范稅收秩序。
(1)擴大增值稅稅基,將建筑業和運輸業逐步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確保增值稅抵扣鏈條的整體效應趨于完善,避免企業在營業稅和增值稅之間轉移稅負,堵塞增值稅管理漏洞。
(2)規范增值稅的稅收優惠政策,真正體現增值稅中性原則。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后,對現行的“先征后返”、“即征即通”等種類繁多的增值稅優惠方式應予逐步取消,實現由區域優惠轉向產業優惠,由直接優惠轉向間接優惠,從而在根本上解決民政福利、廢舊物資等企業亂開票、亂抵扣、難管理的現象,實現增值稅優惠政策管理的科學化和精細化。
(3)合理調整兩類納稅人劃分標準,降低一般納稅人認定門檻,降低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允許小規模納稅人享受新購固定資產進項稅額退稅政策,從而給所有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稅收外部環境。
4、加強稅收征管力度,完善與增值稅征管相配套的各項工作。根據增值稅轉型要求,征收機關應該嚴格審查企業的行業論證,強化日常監督,尤其是抵扣發票的真實性,嚴厲打擊各種偷騙稅行為。針對以票控稅存在的問題,實行票賬并重管理,利用金稅與金財工程建立起來的稅收、財政網絡平臺與海關、銀行、證券、企業聯網對企業實行全方位監督,實行動態管理,將企業的財務資料,銀行賬戶的收支信息,海關的征免稅資料綜合成信息庫。
[參考文獻]
[1]李海蓮.稅收經濟學[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2]劉普照.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相關性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