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新農村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闡述了農村體育文化的概念,分析了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提出了在和諧社會視角下建設新農村體育文化的對策和意見。
[關鍵詞] 和諧社會;新農村;農村體育文化
[作者簡介]張玉華(1981—),女,南昌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助教;謝慶芝(1977—),女,南昌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講師。(江西南昌330047)
一、農村體育文化概念
農村體育是指在農村地區 ,以各個年齡段農村人口為對象,以提高農村人口的身體健康以及服務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為目的 ,實施的包括農村學校體育、社會體育與競技體育在內的各類體育教育與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的總稱[1]。農村體育文化是農村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體育物質文化、體育制度文化和體育精神文化三個不同的具體要素組成。從結構上看 ,他們分別處于整個結構的表層、中層和深層:(1)農村體育表層文化是指在農村范圍內的各種現代和傳統的民族體育活動形式、體育教學、體育雕像、體育環境、體育場地、體育器材、體育服裝、體育用品等可感覺到的形態,形成了特有的體育文化景觀。(2)農村體育中層文化是指農村中各種體育組織、體育協會、體育教學、健身鍛煉、運動競賽和體育的傳統、制度、規范等。(3)農村體育深層文化是指由農村體育而引起的民族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社會心理、精神、道德風尚、知識等方面。農村體育文化具有其他社會文化無法取代的作用———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 ,新農村體育文化的普及、提升、發展將關系到一個民族的興旺。
二、農村體育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
1、提高農村體育消費,形成農村體育產業。隨著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可以提高村民的體育消費,改變以往的“以勞代體”的觀念,建立他們“花錢去醫院不如花錢去健身”的意識,這樣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對體育功能的更深層次的認識,以形成農村體育市場。其實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會反過來提高農民的收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發展。另外,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能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擴大社會就業的作用。總之,農村體育文化的經濟意義體現在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映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物質基礎。
2、改變農村居民生活方式,促進身體健康發展。農村體育運動是貫穿于居民的整個生活方式之中,調節和改善著農村群眾由于飲食、營養、鍛煉等方面長期不合理的習慣所造成的負面健康效應。參與體育活動對于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起到重要作用,體育活動所展示的自由開放精神,使農民群眾走出家門,加強村民和睦相處,凈化人們的身心,緩解農民的生活壓力,使農民的生活開心、快樂、健康。種類繁多的體育競賽和健身項目為其提供了豐富、健康的休閑娛樂方式,促使農村居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
3、促進農村物質基礎建設,拉近城鄉發展差距。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各級體育行政部門用于全民健身計劃的投入超過100億元,在全國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新建5827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隨著農村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把體育活動中心、健身公園列入農村城鎮化和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中,不僅可以為農村的全民健身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美化了農村環境的村容村貌,拉近了城鄉發展差距,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2]。
4、提升農村的文明程度,服務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體育文化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和象征,農村體育活動是在一定的規則和禮節基礎之上完成的,在活動期間要求參與者的言語舉止。在一些體育活動中經常提到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話語中完美的彰顯體育的文明特征。尤其是農村體育,它會改變村民平時生活當中的一些粗魯、莽撞的行為,讓他們向文明靠近。還有農村體育文化給農村居民精神文明的支柱是無法代替的,它蘊涵著頑強拼搏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體育精神,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它激勵和鼓舞農村居民不斷克服前進中的困難,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三、和諧社會視角下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途徑
1、建立和健全農村體育管理體制。發展農村體育文化的關鍵還有賴于健全的體育文化管理體制。農村體育文化管理必須設置體育文化專職管理崗位,使鄉鎮體育工作有鎮政府直接領導、參與、支持和監視,有專業人員負責、積極開展農村體育文化活動[3]。
2、加大農村體育宣傳力度。為了改變農村居民的體育意識和消費觀念以及健身休閑方式,可以通過報紙、電視、廣播、橫幅等媒介加大農村體育文化的宣傳,使農村居民重新認識體育的功能與作用,并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農村體育活動。在傳媒市場快速發達的今天,黨和政府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傳播政策和機制,構建一個更為符合中國國情和農村體育發展需要的傳播體制,從而引導、規范我國傳媒業的發展方向。積極傳播先進的農村體育文化理念,使農村體育文化在穩定、快速、和諧、科學、健康的道路上成長,最終推動中國新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
3、注重農村本土化和現代化體育項目結合。為了改變現在農村體育被荒廢的局面,并且進一步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我們可以以本土的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為切入點。如扭秧歌、踩高蹺、賽馬、摔跤、賽龍舟、舞龍舞獅、放風箏等項目,這些項目深受各地農民的喜愛,具有很強的群眾性、傳統性、區域性和可操作性。但隨著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增加以及休閑時間的增多,村民的需求會朝現代化、多樣化、標準化方面發展,以前本土的體育活動項目將不能滿足現代農村居民的需求,從而使得只有引入現代體育活動項目才能滿足農村居民新的需求。如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游泳等項目,并在發展過程當中把體育本土項目和現代項目進行整合和交融,實現農村體育本土化與現代化并行發展。
4、加強農村體育物質基礎建設。隨著新農村計劃的實施,農村的體育設施將有所改善,但不能完全滿足現代農村居民的需求。為了進一步建設農村體育文化,建立和健全體育設施是最重要的環節。為了解決農村體育設施緊張的局面,廣泛開展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租賃服務活動,鄉鎮單位可以與其農村學校進行體育資源共享,還有國家應出臺相關體育設施建設政策和優惠措施,極力鼓勵個人、企業投資農村體育設施的建設。在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可以結合地區實際,選擇熱愛體育、關心公益事業、家庭和睦、群眾關系好的農戶,作為文體中心戶,為他們配備器材,吸引群眾到中心戶那里參與文體活動,使得農村體育設施得到充分的供應,滿足農村體育鍛煉者的需求[4]。
5、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體育活動。我們要根據各農村經濟的條件,開展符合農村居民實際需求和具有農村特色的體育活動,極力推廣富有濃郁本土文化氣息,集區域性、民族性、傳統性于一體,植根于百姓、易于開展的新型特色健身項目。許多農村為了推廣“億萬農民健身活動”,他們創造了具特色的體育文化活動,如山西的“千村萬鄉大運體育長廊”、安徽的“農村體育年”以及寧夏實施“體育下鄉”、“籃球進村”工程等農村體育活動,吸引了廣大農民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為推動農村和諧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5]。
[參考文獻]
[1]周偉昂.論體育促進和諧新農村的建設[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
[2]張立元.論農村體育文化發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許昌學院學報,2007,(2).
[3]趙曉紅.新農村的體育文化建設[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1).
[4]任保國.建設新農村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探析[J].體育與科學,2007,(1).
[5]曾理.試論農村體育[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4,(4).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