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從高中生的閱讀現狀談起,指明現在高中生的閱讀狀況不容樂觀#65377;同時,分析其原因,有社會#65380;學校#65380;家庭各方面的因素,并提出解決的方法,最后探討對策并附以老師的實踐成果#65377;
[關鍵詞] 高中生;課外閱讀;現狀調查
[作者簡介]黃 莉(1978—),女,南昌市第十七中學教師,中教一級#65377;(江西南昌 330029)
閱讀從來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65377;從書本這個媒介,我們看到自身的缺憾,我們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然后我們的靈魂得以提升,漫步在另一個塵世中#65377;閱讀也是一種享受,品讀一本好書,猶如品茗一杯香茶,茶雖盡,茶香卻沁入心脾,暖人肺腑#65377;讀錢鐘書,感受不動聲色的智慧;讀沈從文,感受生命的詩意與從容;讀《簡愛》,明白堅強與尊嚴可以使平凡的生命綻放不平凡的美麗;讀《悲慘世界》,懂得寬容與仁愛遠比強權與暴力更能照亮陰暗的靈魂;讀《合歡樹》,感受到一種深刻入骨的母愛和對這種愛的參悟;讀《紅樓夢》,讓你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衰落的社會,一場飄逝的愛情,更是一部玩味無盡的百科全書;讀《死魂靈》,讓你看到無數扭曲的靈魂;讀《西邊無戰事》,讓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戰爭,以及戰爭帶來的痛苦#65377;書如圣水,洗亮我們的眼睛,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雙眸更加清澈明凈,看見更加深邃遼遠的空間#65377;卡萊爾說:“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靜靜的躲在薄薄的紙頁背后,那些遙遠而親切的靈魂,仿佛在傾訴,也在傾聽#65377;透過那些似曾相識的快樂與憂傷,透過那些樸素或華麗的文字,感覺自己被理解,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65377;”書是心靈的慰籍,靈魂的依傍#65377;讀書不僅是有益于才智的提升,更有助于品德的塑造,一本好書,對人的一生彌足珍貴#65377;但是,如今的高中生是怎樣的一個閱讀狀況呢?筆者作了一個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一#65380;高中生的閱讀現狀
(一)名著閱讀量過少
問題:你讀過幾本名著?

2002年6月我國教育部頒發的教育新大綱中明確要求高中生課外閱讀量,名著必須達10部以上#65377;而我們的調查結果是,只有11%的同學達到此要求,44%的同學只讀過1~5本名著,而27%的同學讀過的名著數量在6~10本之間,同時竟有高達17.6%的同學名著閱讀量為零!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65377;
(二)閱讀材料多種多樣
問題:你喜歡的閱讀材料類型是?

我們發現,高中生的閱讀材料較為豐富,涉及的面也較廣,其中,雜志得到了25%的同學的青睞,在各種閱讀材料中居于首位#65377;其他諸如武俠#65380;言情#65380;漫畫#65380;名著以及其他材料則平分秋色地各占了百分之十左右#65377;
二#65380;形成原因
(一)高中的教學仍然不能擺脫“應試教育”#65377;教育行政部門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的最主要#65380;最權威的標準就是這所學校的升學率高低,群眾評價一所學校好壞的標準還是看這所學校的升學率#65377;因此,大家普遍認為課外閱讀對提高分數并無多大的作用,對課外閱讀加以重視當然就更不可能了#65377;
(二)學生的學業負擔太重,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65377;由于缺乏了教師必要的重視和指導,在高中生的課外讀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武打小說和言情小說#65377;一些學生常可以如數家珍的道出一連串影視明星的大名,可是對《簡愛》#65380;《老人與海》#65380;《飄》#65380;《戰爭與和平》卻一無所知,對必要的科普讀物自然也更不會光顧了#65377;
三#65380;對策與建議
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些方法,具體如下:
(一)創造條件,促進閱讀
將“課外閱讀”列入班級課程之中,每班每周安排一節課開展課外閱讀活動#65377;閱讀的范圍,老師應有所安排#65377;比如中國現代詩歌閱讀,中國古典詩歌閱讀,外國詩歌閱讀,中國古典小說閱讀,中國現代小說閱讀,中國當代小說閱讀,中國當代名家散文閱讀,科普文章閱讀等#65377;有時還可利用閱讀課組織學生上網閱覽#65377;
(二)匯集圖書,隨時閱讀
學生已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但是,單單憑一個語文圖書閱覽室,一周一節課外閱讀課,就能擴展學生的閱讀面了嗎?筆者認為這遠遠不夠,應該用多種方式多渠道地保證閱讀資料的來源:
1.除了課程安排外,充分利用中午空余時間,開放圖書館語文閱覽室#65377;雖然館小書少,但在教師有組織的利用下,每天中午閱覽室內座無虛席#65377;讓學生能自由地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既能使緊張的大腦得到放松,同時也汲取了知識的瓊漿#65377;
2.充分利用學校的舊報紙,變廢為寶#65377;筆者定時#65380;定量地將借來的舊報紙發放給學生,并在兩個班級間交流#65377;又讓學生集資以小組為單位征訂報紙一份#65377;向學生推薦了《環球時報》#65380;《雜文報》#65380;《語文報》#65380;《中國簡報》#65380;《文摘報》#65380;《報刊文摘》#65380;《參考消息》等等#65377;這樣,學生能“快捷”地從這一“窗口”了解到學校外面的大千世界,從而讓學生進一步去貼近生活#65380;感受生活#65380;認識生活#65377;
3.“取之于民,用之于民#65377;”途徑一是鼓勵學生將閑置在家的圖書匯集到班里(所有權不變);途徑二是教師主動將家藏書籍貢獻出來;途徑三是學生出資購置部分書籍#65377;如此三管齊下,先辦起班級圖書箱或班級閱覽角,買學生喜愛的書籍,增加了書籍量,幾乎每天每人手中都有一本課外書#65380;一份報紙,學生如置身書的花叢,成為了“花叢”里快樂的“蜜蜂”#65377;
(三)讀寫互動,相得益彰
每次電子閱覽筆者都預先給學生布置專題研讀,專題研讀主要是課內向課外的延伸#65377;學習《胡同文化》后提供網站:www.oldbj.com\\bjview\\,研讀主題是“你如何看待‘保護歷史文化遺跡’與‘發展現代文明城市’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學習《<吶喊>自序》后,提供“魯迅專欄”的網址,進行“魯迅專題研讀”;學習《勾踐滅吳》后,研讀主題確定為“影響中國的100次戰爭”等等;學習《我愿意是急流》,研讀主題為“詩怎樣才能動人”等等,有的專題研讀一節課是不夠的,只要學生有興趣,可以三到四節閱讀課都研讀同一個專題#65377;一個專題研讀結束后,要求學生做好閱讀筆記,互相交流后,完成閱讀感悟文章一篇#65377;
(四)教師參與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65377;其實學生也可成為我師#65377;在語文活動中,教師不是局外人,不僅僅是學生閱讀的引導者,更是一名閱讀的參與者#65377;這樣就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有一種親近感,師生也就容易溝通,學生易于接受教師的引導#65377;教師在語文活動中也應像學生那樣,堅持到位,并取學生之長,補己之短,做到“教學相長”,認真提高自身“聽說讀寫”的能力,避免那種在學生面前不敢讀#65380;不敢寫的尷尬場面#65377;
[責任編輯:李麗娜]